第二十四章 豪格的焦虑

第二十四章 豪格的焦虑

  4月22日,多尔衮派出前往观察山海关动静的哨探和图赖一起于黄昏时返回了驻营地,此时清军主力距离山海关还有70里。

  让多尔衮失望的是,大顺军和山海关的吴三桂、高第部依然没有交战,显然孙友白带回的消息被证实是真的,大顺军确实放弃了九门口。

  和孙友白今早悄悄被带到多尔衮面前不同,作为镶黄旗的骨干,图赖抵达营地时就被诸王、贝子知道了,他们纷纷赶来中军倾听图赖带回的最新消息。

  军国之事付诸诸王公论,这条从努尔哈赤时代传下的规矩,虽然在黄台吉的操纵下已经有所变味。黄台吉提拔了满汉大臣参与公论,改变了过去只有爱新觉罗一家才能讨论军国大事的习惯,而这些满汉大臣也越来越倾向于大汗,而不再是诸王旗下的私人。

  多尔衮没能把汗位从黄台吉一脉转到自己头上,但是借助了黄台吉打下的这套满汉大臣牵制八旗诸王的体制,他倒也抓住了大清的摄政权力,从而排挤了和自己争权的摄政郑亲王,和口上说着中立却倾向于豪格的代善。

  多尔衮倒是很清楚,他要是更改了黄台吉留下的体制,那么八旗中只有两白旗会坚定的跟着自己,其他各旗只会效忠各自的旗主。而蒙古、汉官或是在一旁观望,或是投向给他们施恩的黄台吉一脉。这样一来,不仅大清会四分五裂,他也再难以拿捏住两红旗和两黄旗了。

  但只要维持住黄台吉留下的这套体制,汉官可以牵制满洲八旗,满洲八旗可以压制蒙古八旗,拥有议政权力的满洲大臣们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权力,专心去侍奉旗主。因此多尔衮虽然在私下对左右亲信说,只有太祖时期满洲至上的政策才是正确的,但是当上了摄政王后他又闭嘴不谈如何恢复太祖旧制了。

  所以,虽然涌入大帐的人有些多,让多尔衮都皱起了眉头了,但他还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众人安静下来听图赖带回的消息。

  多尔衮听着图赖的汇报,暗中和孙友白的言论进行了比较,他发觉图赖带回的消息和孙友白还是有些出入的。后者口中的李自成对于清军南下表现出的是疑惑和试图了解清军南下的目的;而图赖带回的李自成的话语中,却似乎已经确定了清军南下是要同大顺争夺天下,因此李自成充满了警惕,要求清军统帅表明立场,以决定清国和大顺之间是战是和。

  “这两人中必然有一人撒了谎。”多尔衮就此判断到,他在心里上更倾向于孙友白说的才是真话,孙友白口中的李自成对他有着一种卑躬屈膝的讨好和畏惧,这样的形象和他心目中的汉人很吻合,汉人不就是一群“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无用之人吗?

  至于图赖吗,想要借助对李自成的抬高和大顺军的有所提防来阻止大军入关征战,多尔衮也是可以理解他的心思的。毕竟如果就此大军返回盛京,不仅让他摄政以来第一次筹谋的大计划破了产,还可以避免他借助战争的机会进一步掌握八旗的力量。

  只是还没等多尔衮想好该怎么处置图赖,这边阿济格已经忍不住开口说道:“这李自成看起来确实是个人物啊。我听说这李自成历经百战,最艰难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了18骑,就这样他还能卷土重来,最终攻下北京,看起来这可不是那个躲在深宫内不谙世事的崇祯。

  既然李自成已经有所防备,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去和他打吗?不如就照着他说的,这一次就先拿下山海关,然后回家等候关内的变化吧。假如那些明人说的都是真话,李自成逼死了君父,因此大明上下不愿意向这个逆贼投降,都在准备着报君父之仇,那么李自成的天下就坐不稳当。

  就像李自成造崇祯的反,从而让明军无法全力进攻我国,那么等到各地的明人开始起兵造李自成的反时,我们再入关,那时大顺不就没有还手之力了吗?”

  多尔衮狠狠瞪了一眼这位兄长,兄弟三人中,他对于这位没有脑子的哥哥是看不上的,只是徒具匹夫之勇。而且,当日母亲之死,也同阿济格的软弱脱不开关系,多尔衮虽然启用这位兄长,但是却把他排除在了自己这派决策的核心之外。

  听到阿济格说的这番话,他就觉得自己的决定真是不错。这个时候不出声支持自己的出征计划,反而站出来打退堂鼓,这不是在给他挖坑么。

  原本站在一旁默不作声的豪格,听到阿济格这么说,也开口说道:“武英郡王说的有理,我国精锐大半在此,虽然李自成未必能与我军抗衡,但是以其征战多年的军队,恐怕不是那些不敢野战的明军可比。

  现在李自成已经有所防备,坐镇于山海关前不动,想必是要同我决战。李自成将十余万大军和我军决死一战,关宁军又不可信,这一仗即便能胜,我军也损失不小。八旗人丁本就不如蒙古、汉人,若是死伤太大,我满洲何以在辽东立足?”

  虽然豪格难得发言一次说中了重点,但是却没有人敢出声附和他。因为就在出兵之前,他手下的固山额真何洛会告发豪格与两黄旗大臣扬善、俄莫克图、伊成格、罗硕将谋乱,结果豪格被削爵,其他人则被砍了脑袋。

  豪格虽然保全了性命,但是他在两黄旗中的势力被一扫而空,现在只剩下了手上的正蓝旗。对于一个连部属都控制不住的人,其他人自然也就不愿意再支持他了。

  要知道,仅仅在半年之前,豪格还是大汗位置的第一人选,不仅两黄旗的将领们支持他,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表态支持他,代善也认为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这样好的局面,他居然什么都没做,只想让人抬着他登上汗位,最终给多尔衮翻了盘,让他弟弟福临做了大汗。

  随着福临继位,两黄旗找到了新主子效忠,自然对他这个外人冷淡了起来。两黄旗效忠的是黄台吉和拥有汗位的黄台吉子孙,当福临越过豪格登上汗位那一刻,两黄旗上下几乎就抛弃了豪格,不再视其为两黄旗的主子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豪格依然什么都没做,只是指挥着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争权。皇位争夺失败,豪格本应该迅速接收现实,直接上阵和多尔衮争夺执政权力的,但是他对于汗位还有所迷恋,反而把摄政王让给了支持自己的济尔哈朗,不愿向自己的弟弟称臣。

  济尔哈朗原本就不是豪格的坚定支持者,他只是认为豪格作为黄台吉长子,手上又拥有两黄旗和正蓝旗,因此哪怕多尔衮兄弟再怎么阻扰,豪格也有很大几乎登上汗位的。只是他没想到豪格在政治斗争中完全不类黄台吉,简直就是个雏,三两下就被多尔衮给玩出局了。

  因此在决议福临登基之后,济尔哈朗就想要恢复中立了,结果豪格还强推他出来当摄政王,和多尔衮打擂台。问题在于,济尔哈朗不是豪格,豪格争夺汗位失败是无路可退的,而他只要恢复中立,多尔衮也不会对他赶尽杀绝。

  于是很快济尔哈朗就向多尔衮做出了退让,让六部先呈文给多尔衮,然后再给自己,这实际上就是把摄政之权让给了多尔衮。济尔哈朗这一举动无疑是出卖了豪格,而保全了自己。在多尔衮夺取了摄政大权之后,福临身后的两宫皇太后就意识到了不妙,选择了和多尔衮妥协,同豪格进行切割。

  福临的生母是皇太后布木布泰,而布木布泰的姑姑是黄台吉的福晋之一,因此被尊奉为国主福晋,她们都出自满洲最重要的蒙古盟友科尔沁部,因此原本是豪格最有力的支持者。但是在豪格争夺汗位失败,而多尔衮又立了福临为汗,这就意味着科尔沁部同两黄旗的结盟并没有破坏,她们自然是不愿意和多尔衮继续死斗下去。

  多尔衮剪去了豪格在朝中和宫内的两大羽翼之后,便毫不客气的对豪格在八旗中的势力下手了。扬善、俄莫克图、伊成格、罗硕等人,正是豪格在两黄旗中的心腹,多尔衮去掉他们不仅可以打击豪格的势力,同时也给布木布泰彻底掌握两黄旗制造了机会。有这些人在,布木布泰就不可能让两黄旗完全效忠自己儿子福临。

  到了这个时候,豪格的脑子总算是有些清醒了过来。但是多尔衮立刻以伐明为由统帅八旗出兵南下,不给他机会再去拉拢诸旗。代善被赶回家养老,济尔哈朗被丢在盛京守家,豪格则被多尔衮带在身边,但是却并没有什么领兵的机会。

  面对这样的局面,豪格其实是相当惶恐的,这个时候他倒是开始想起自己父亲当年是怎么对付四大贝勒的了。同样是这样领兵南下攻打大明,赢了八旗会感谢主张大军出征的统帅,输了正好把罪名推到政敌头上,阿敏不就是这样被他父汗给坑死的吗。

  阿济格就算没有出声,他都要思考着怎么破坏这次南征了,现在阿济格跳出来反对自己的弟弟,豪格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试图说服大家撤兵了。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