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兄弟也未必心齐

第三十七章 兄弟也未必心齐

  看到满面尘土的李过走上了土墙,李自成从亲兵那边要来的装着淡酒的皮囊丢了过去,向他说道:“喝上两口,解解乏。”

  皮囊用来装水,很容易有异味,但是用来装酒就不一样了,酒的气味会把皮囊的异味降到最低。李自成亲兵皮囊中装的是京城最为流行的绿豆酒,酒成碧色,味道浓厚,夏天喝起来特别的爽口。

  李过也不客气,接过皮囊就咕嘟咕嘟的喝了小半皮囊酒,放下皮囊后他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这才开口对着李自成说道:“想不到建奴反应如此之快,若不是陛下当机立断,这一次我们在山海关恐怕就要损失惨重了。”

  李自成看着他好奇的问道:“你和关宁军、建奴都交过手了,感觉他们的战力如何?”

  李过思考了一下后说道:“现在的关宁军比起祖疯子还是有所不如的,但是建奴的骑兵倒是比祖疯子强上一筹,这还是在他们长途跋涉之后的表现,若是让他们好好休息几天,恐怕还要更加强悍几分。骑兵正面对战,我军恐怕是不敌的。”

  李自成转头瞧了一眼土墙外,那些联军骑兵正停留在远处观察自己这方的阵地,不由在心里暗暗骂了一句,之前他们顿兵于山海关之前时,关宁军的哨探几乎就没敢这么靠近本阵侦察的,显然在得到了清军的支援后,关宁军的士气也在上升。

  从这点来看,这些关宁军心中恐怕还真没把满清当成外人,否则就不会表现的如此同这些满清骑兵合拍。一般来说,敌对了这么久的两只军队,哪怕真的联合起来,双方也应当是互相警惕,而不是这样亲密的。除非清军中有他们过去所认识的,还是相当亲密的人。

  想到这里,李自成不由对着李过说道:“你去后营休息一下,然后带着他们过河立营,准备接应本军撤退吧。不管这些骑兵队伍会不会撞上来,我军也最多守三天。不会等到联军主力赶上来,让他们有机会缠住我们的。”

  从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李过和吴清联军的前锋交战了不下七八次,虽然各自的人员损失都不大,但是他所率领的这支人马,确实是体力消耗的有点大了。因此李过也不迟疑,向着李自成行了个军礼后便说道:“好,那么陛下若有什么吩咐,可随时下令于臣…”

  李过所部抵达本阵约一个小时左右,太阳也正运行到天中,远处树林遮掩掉的官道上再次出现了成团的烟尘,阿济格、多铎、吴三桂率领的联军前锋主力到了。近2万多骑兵列阵之后,远处看起来就像是一道两侧看不到尽头的黑色潮水,比步兵方阵有气势多了。

  虽然名义上领兵的是阿济格、多铎、吴三桂三人,但吴三桂也清楚这支部队真正能做决定的,只有阿济格、多铎两位。可让他感到诧异的是,多尔衮让阿济格、多铎各领五千骑兵,真的是各领一军,而不是两人领着一支军队。

  这三天里,吴三桂跟这两兄弟接触之后才发觉,虽然这两位是亲兄弟,但是看起来却并不是那么的和睦。论长幼之序,本应是阿济格在多铎之上,但是多铎却是镶白旗旗主,阿济格又位于其下。只是多铎并不怎么尊重这个兄长,而阿济格也不怎么尊重自己的旗主。

  还是吴三桂的亲信胡心水花了一些酒肉,才从两兄弟的部下那里获得了点消息。原来,阿济格是和九王共领的镶白旗,九王才是阿济格的旗主。但是去年大汗去世,九王当上了摄政王后,第一件事就是和弟弟多铎换了旗,这样九王就变成了独领正白旗的旗主,而多铎到成了和阿济格共领一旗的镶白旗旗主,这件事对于多铎的打击不小。

  阿济格现在还没有习惯自己的旗主换成了多铎,而多铎素来和这个大哥关系淡薄,因此两人也就表现出了现在井水不犯河水的情况。而事实上,阿济格麾下的人马都还是旧镶白旗的,他们更加亲近于老旗主多尔衮,对于多铎的感情不深。而多铎的部下则是从正白旗调动过来的,他们对于这些旧镶白旗也有所不满,认为九王使了花招,窃取了多铎的正白旗旗主之位。

  两黄旗和正白旗属上三旗,镶白旗却在正蓝旗之后,而这些多铎的部下更早则是努尔哈赤时期的正黄旗。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从第三掉到了第五,而是从第一掉到了第三,又掉到了第五,这使得多铎及其部下现在看谁都不大顺眼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李自成跑的太快,多尔衮也没想让阿济格和多铎放在一路出兵。但是李自成气势汹汹的带着大军来到山海关,还说要和他一起联手剿灭吴三桂、高第部,让多尔衮以为李自成现在是骑虎难下,所以才不得不和自己妥协,试图消灭了吴三桂再找借口收兵。

  因此多尔衮才有耐心和吴三桂周旋下去,试图迫使吴三桂先和大顺军打上一场。然而看起来骑虎难下的李自成却一点脸面都不要了,说跑就跑,完全是一副流寇的做派。

  但这就让多尔衮有些骑虎难下了,主张出兵南征夺取大明天下的是他,在山海关外按兵不动要坐山观虎斗的也是他。这要是把李自成放跑了,岂不是让天下人都知道他被李自成给耍了么。

  刚刚当上摄政王的多尔衮,当然不愿意丢这么大的面子,只能集中营中精骑追赶。但是他担任摄政王后的威望还没有树立起来,和豪格的汗位之争已经让两白旗陷入了被各旗敌视的状态,因此他需要自己人立下军功摄服国内,那么就只能令阿济格、多铎带着精骑出兵了,他们既能代表自己,又能够互相牵制,不至于带着大军做什么糊涂事。

  这两万多骑兵,除了阿济格、多铎各领的五千精骑,吴三桂的四千关宁军精骑外,剩下的就是仆从人马了。和大顺军骑兵中的厮养孩儿一样,仆从骑兵就是为战兵分担战场之外的体力活,比如喂养马匹和做饭等,虽然他们也能在必要的时候上阵,但一般是用于追击的时候。

  阿济格、多铎、吴三桂都是领兵多年的大将,他们的部下也都是经过了长期作战挑出的精兵,因此稍稍派人试探了一下大顺军的营垒,三人便意识到面前的这道阵线恐怕不是轻易就能破开的。

  三人很快就下令停止进攻,然后聚在了一起商讨接下来的作战。在路旁的树林里放了几张马扎,亲兵们在外围上一圈,就变成了又通风又遮阳的议事场地。

  虽然三人中应当以多铎为首,但是阿济格坐下后却大大咧咧的抢在了多铎之前发言道:“我军前锋和顺军交手过几次,这些贼军倒是比大明官军有勇气多了,敢于在野外列阵对抗我满洲精骑,贼将也颇狡猾,不但敢于留下与我军作战,还能且战且退,可见顺军不是一般的军队。

  摄政王命我们追击时也说过:此兵不可轻击,须各努力,破此则大业可成。可见摄政王要求我们是要追上消灭顺军的主力,不能给他们逃回北京城,给我军夺取北京留下隐患。因此,我们应当稍稍休息恢复马力,然后一鼓作气打破此阵,则顺军必败逃,我军便可衔尾追击下去了。”

  非常不满的看了阿济格一眼,多铎才看着吴三桂阴阳怪气的说道:“吴将军,你要休息多久才能一鼓作气击破敌阵啊?”

  吴三桂心里一阵的憋屈,如果不是他打听到了阿济格三兄弟之间的那点矛盾,他现在还真要以为阿济格和多铎两兄弟是在逼迫自己出兵,好消耗自己和顺军的实力。但是现在么,他还是能够感受到,多铎这话更多的是向着阿济格去的,他只是多铎嘲讽阿济格的工具而已。

  但即便是如此,吴三桂也不敢口出怨言,因为他是真的被满人给打服了。不要看他年少时曾经冲入满人军阵中救过自己的父亲,但是之后他面对满清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早就把他那点锐气给磨光了。

  松锦之战时,被满洲兵围住的他干脆就放下武器不想抵抗了,如果不是有人拼命给他撕开了一个口子,吴三桂那个时候就已经投降了。而在别人不计生死的为明军打破包围圈时,吴三桂不仅没有加入保卫口子的作战,反而直接带着自己的家丁逃亡了,这使得他身后的明军大多没有逃出包围圈,落在了满人手中。

  这种心理上对于满清的畏惧,使得吴三桂面对清军兵临城下时,根本就没有抵抗到底的勇气。就好比现在,他率领的军队占了联军的三分之一,但是在多铎的嘲讽下,他却像个小媳妇似的讨好说道:“有满洲大兵做我军后盾,击破闯贼的营垒不算什么难事。

  不过此地距离北京已经不远,若只是击溃闯贼,而不能留下闯贼的大部,我军恐怕是难以阻止这些闯贼溃逃回北京城的。与其和这些闯贼在北京城交战,倒不如还是在野外围歼他们更妥当一些。

  出兵之前,九王不是也说了么,若是遇到顺军主力,我们只需要牵制其难以撤退,然后等待主力大军跟上,共同围歼之就好…”

  多铎打断了吴三桂的话语,冷冷的问道:“你这是拿摄政王的话来压我吗?”

  阿济格也不快的说道:“看对面营垒不过数万兵将,我们有精骑万余,这要是还等待摄政王上来才开打,岂不是过于胆小无能了吗?”

  吴三桂抬头瞧了兄弟两人一眼,不明白为何两人又联合起来了,只能讪讪说道:“末将愚钝,不如请两位郡王示下方略。”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