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林基纳梅,一个爱沙尼亚边境城市,此时已经成为了红军的前沿指挥部,负责协调整合爱沙尼亚红军和苏俄红军在拉脱维亚的部分,虽然人数也没多少就是了。而维斯尼姆带着他的人抵达拉脱维亚边境线上时,这里的总指挥迪米特里几乎是立刻派人把维斯尼姆的部队请了过来,在前几天,他的部队对基林基纳梅发起了进攻,损失颇大,而无处不在的爱沙尼亚游击队也对他的部队造成了不少损失。这些游击队基本上是把苏俄看成了第二个沙俄,或者就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们不停地袭扰红军的后勤补给与哨站等小股兵力驻扎区,而这些拉脱维亚人的到来可算缓解了迪米特里的燃眉之急。
维斯尼姆也没有让迪米特里等太久,第三龙骑兵营在接到命令的第二天就带着维斯尼姆和他手下的主要军官抵达了基林基纳梅,与迪米特里会面。
“维斯尼姆将军,你好!我听说过你,里加保卫战足以与军官学院里教导的任何一场战例媲美。来,坐下谈吧。”迪米特里把维斯尼姆等人迎入他的指挥部,为他抽出了凳子。
维斯尼姆礼貌的打断了他,询问他这么着急的把外援引入爱沙尼亚的原因。
迪米特里也没有多说什么,直截了当的把一张损失战报交给了维斯尼姆:“问题很简单,我们的损失太多了,不管是那些游击队,还是正面战场上的损失,我们在开进爱沙尼亚的日子也就一个月,而我们的损失足有三四千人,托洛茨基委员虽然并没有注意这些,但是我自己都有些过意不去,这些满怀激情和热血的战士就这样倒在了这些下三滥的手段中……”
维斯尼姆有些不自在的歪了歪头,迪米特里也看到了,他才想起来维斯尼姆也是带着一帮人在拉脱维亚的丛林里打游击起家的……
“总而言之,我需要你们帮忙,不管是清理这些游击队还是上前线……我更希望你们能让这些游击队安分下来。”
“当然,熙熙攘攘皆为利(大致意思),这是舍宁交给我的……可以派两个爱沙尼亚翻译给我么?虽然波罗的海的语言相近,但是有些专业名词还是得置换一下的。”维斯尼姆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让这些爱沙尼亚人找到自己的工作去,比如去农田,去牧场,去伐木,让他们找到活去干,进行土改,分配土地,这些工作只要执行下去,基本盘肯定能稳下来……最主要的还是争取到当地人的支持,很显然的,之前的爱沙尼亚康米党搞砸了,如果真的控制下来了,也不至于被白军轻而易举的推翻。
维斯尼姆很快就带着部队进入游击区,这些地方人员稀疏,遍布着村镇与农田,还有无处不在的森林,村民普遍贫困,仅靠这些农牧业果腹。很多村镇的公墓都有着新的墓碑,只是多少的问题。这是维斯尼姆亲眼所见的景象,在询问了几个村民之后,很多人都表示这是正常显示,饿死几个人基本上是常态了。
维斯尼姆带着部队在这个镇子附近驻扎的第一个晚上,就遭到了游击队的袭击,一颗手雷被扔到了军营内,造成了三死七伤,凶手被当场打死,维斯尼姆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当地一位农户,今天他在镇外视察农田,看着该怎么进行土改时,这人就在边上看着。
一想到这,维斯尼姆立马招呼着舍宁,让他带着骑兵去镇内询问是否有人认得死者。
镇子里的人来的很快,毕竟一颗手榴弹的声音也不算小,很多人当时就醒了,就算没醒的战士们也会挨家挨户的敲过去,镇子上总共几百人,现在都在这里了。
维斯尼姆让人一个个认过去,很快就找到了几个低着头不敢说什么的人。看到这些人,基本上不用推测了,很快,死者的地址就到手了。
在几名红军战士的搜寻下,一把英国的恩菲尔德步枪,一箱子弹,一捆炸药,一颗德国手雷,还有几根雷管就被人搬到了广场。当地镇长也拿到了相关资料过来,此人是个小地主,有着几十亩地,家族在沙俄没有废除农奴制之前有着不少农奴,就算是废除农奴制之后也有不少佃农为他们家族打工,结果红军来了之后一切都没了……
但是改的也不彻底,红军在接管了此地之后基本没做什么变化,此人依然有着佃农,此地依然没有赤卫队监察,土改依然没有进行下来,甚至当地的行政机构都是沙俄时的那一套,从头到尾这里只换了一面旗帜,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变。
维斯尼姆虽然知道这边的停摆程度比较夸张,毕竟爱沙尼亚这边的可算是真的傀儡,爱沙尼亚劳动人民公社从头到尾只有俄国人,当然,也有几个爱沙尼亚人充当门面,但基本上算是布尔什维克爱沙尼亚分布了。
他们就像布尔什维克一样,不管合不合适,都把城市当做革命中心,却忘记了波三小这本来就薄弱的工业基础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农村的鬼地方除了换了个旗子,其他的什么都没变,当地人还是受控于白色势力,渗透和组建游击队根本不成问题。
所以接下来,维斯尼姆要借题发挥了。
他立刻派人接管了当地镇长的办公室,搜罗出了当地所有的地契,又让当地村民把借条或者卖身契啊之类的东西统统拿出来,都分批的从镇广场离开,由红军战士监视整个过程,随后,在广场上升起一个火堆,把这些压迫人的东西付之一炬。
在火光中,维斯尼姆站在临时拼起来的发言台上郑重宣告,红军来了,那些压榨劳动人民鲜血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土地会有的,劳动就该得到收获,这一切都由红军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