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

  旨意宣读完毕,寝宫内不时响起窃窃私语之声,但是并没有人站出来发表观点,全都将目光集向了那道幼小的身影,想看看这位备受皇帝宠爱的小世子会作何应答。

  而作为当事人的朱逊煓,内心如果说听到这道圣旨没有一丝触动的话,必定是假的。可是要说有多么激动的话,也并非如此。

  朱逊煓的第一反应是,这道旨意是皇帝朱元璋对自己以及他背后的父王的补偿,使他们父子可以心甘情愿地效忠新君。通过朱允炆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对于这份圣旨是有不同的看法的,但他最终还是宣读了出来。朱逊煓猜测,想必在他来之前,朱元璋已经向这位后继之君面授机宜,使其意识到自己父子的用处,这才让他抑制住心中的不愿,宣读了这份加封自己的圣旨。

  不过,朱逊煓心若明镜,经过一番思考后不由暗自苦笑。他的皇爷爷不仅是给他们父子画了一张大饼,更是将他们父子架上了火堆……

  稍有些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为帝之前,曾有过一个官职——天策上将。他也是通过这个官职,才使他拢聚了一众初唐名臣,如李靖、秦琼、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俱是出身于他的天策府。这些文臣武将,既是他夺位称帝的臂助,也是他大展宏图、创立贞观之治的先锋。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这“天策上将”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位。并且,不要谈还有一道免死铁券,朱逊煓即便陷入狂喜之中,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然而,朱逊煓却不是这么想的。

  第一,这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这个时代的官制与唐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动。仅从文武分治、相互制衡这一点便可以说明,这所谓的“天策上将”在大明,就没有属于它的位置,可能就和这时的“柱国”一类的虚衔差不多。至于旨意中所允准的开府建衙,也要等他成年后才能得行,实质上没有太大权柄。嗯,还有那道免死铁券,朱逊煓对此倒是没有想太多,因为他很清楚,大明的免死铁券,听听就好,不要当真,嗯,也绝不能当真!

  所以思考下来,这道圣旨上的赏赐于朱逊煓而言,恐怕连“鸡肋”都算不上!而且,坏处则是有目共睹的。

  不谈此时的朱允炆正冷冷的看着他,就说那些边境手握重兵的塞王们,会怎么想“极为受宠”的自己以及他的父王?他们父子必将成为一个活生生的靶子,送到诸王的面前供他们针对,而他父子也只能被动的抵御诸王明里暗里的打击,始终被迫处于诸王的内耗之中。而朱允炆为代表的朝廷则可以作壁上观,不废一兵一卒便可削弱诸王实力,可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美诠释,着实是高!

  这和皇帝朱元璋之前说于朱逊煓的毫不相同,而且更为阳谋、毒辣,俨然将自己父子视为弃子!但是朱逊煓内心对这个奄奄一息的皇帝爷爷没有一丝愤恨,反而多了一种受教的感受。究其原因,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皇权争斗,不掺杂任何儿女情长,全都各凭本事,出手即见成败!

  朱允炆蹙眉看向一言不发的朱逊煓,冷声道。

  “朱逊煓,旨意已下,还不接旨谢恩?!”

  朱逊煓猛地从思考中惊醒,也不去看朱允炆冷峻的面庞,转过身去,面朝病榻之上的皇帝拜倒在地,脸上已是涕泗横流。

  “皇爷爷,我不要这些赏赐,我只要您能好起来!”

  听见朱逊煓近乎耍赖般的言语,朱元璋艰难地咧了咧嘴。

  “逊煓,不要说傻话,这是爷爷临走之前送给你的最后一件礼物,快,领旨吧!”

  『如果我真的坦然接受,我才成了被蒙在鼓里的傻子吧?』

  朱逊煓见皇帝断无收回旨意的意思,深吸一口气,抑制住心中的耻辱感,向皇太孙朱允炆深深拜道。

  “启禀太孙殿下,臣幼弱无知,于社稷无尺寸之功,安能得此殊荣,岂能让天下人信服?还望殿下见谅,臣无论如何,都不能接旨奉行!”

  朱允炆的眼眸之中,一丝喜色转瞬即逝,由此体现出他的情绪变化。不过他的面庞仍旧一板,凝视着下拜的朱逊煓。

  “胡闹!此乃皇爷爷亲口传授的圣旨,旨意既下,安有收回的道理?”

  朱允炆虽是一脸不愉,但其话中却没有说朱逊煓陈述有误,只是警告他不可不尊圣旨。

  『嘿嘿,皇爷爷,纵使你安排得完美至极,可也挡不住有人不解其中深意啊!』

  朱逊煓心里大呼庆幸,得亏隐于朱允炆身后的那位谋士没有资格处于此地,也得亏朱允炆的榆木脑袋没有想明白,不然自己可能很难轻松过关。

  “殿下,违逆圣旨实属大罪,臣虽年幼却也知晓一二。不过臣即便冒着不遵圣旨,也不敢接此旨意。”说完,朱逊煓又是一个响头磕下。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