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第六十九章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朱允炆最终是以朝廷的名义,向大明臣工、各地藩王下达谕命:洪武皇帝龙归大海,由太孙朱允炆暂摄朝政,国丧期过后,择日登基为帝。

  此谕明发天下,一时间全国震惊,各地官员和士绅百姓议论纷纷,人心惶惶,各种声音都有,但是又无人敢明着发表什么言论,似乎都在等待着某一个人振臂一呼。

  北坪,燕王府

  只听得王府内传出阵阵刺耳的哭号声,这是一个男子的声音,浑厚而悲伤。

  “父皇啊,儿子不孝,竟没能在您老榻前尽孝。您就这么撒手而去了,让儿子如何报答您的恩情啊……”燕王朱棣毫无形象地瘫坐在地上嚎哭着,一点都不像一位掌管数万雄兵的边境塞王。

  自燕王妃徐氏以下,一众王府侍从全都跪伏在地,掩面哭泣着。可唯独有着一名黑衣僧人长身玉立,似乎并没有被眼前的环境所感染,只是手拨佛珠,轻声呢喃着什么。

  朱棣一直在哭喊着,不停的抽噎,仿佛有着什么天大的委屈一般。良久,燕王朱棣似乎已经哭够了,狠狠地抹了一把眼泪,站起身来。他的神色变得异常坚毅,双拳紧握,咬牙切齿,一副愤恨的模样,仿佛要把谁吃掉了一般。

  “好一个太孙,心思果然深沉,连父皇抱病也瞒着,现在父皇去了知道再瞒不住了,才明告天下,让俺这个做儿子的连不能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不知他是何居心?!“朱棣冷哼着说道,一脸狰狞之色。

  这时一旁的徐氏缓缓站起身来,低着头走到了朱棣面前,低声哀求着说道:“王爷慎言,您可不能妄议太孙,毕竟他是父皇选中的继任者、未来的皇帝。而且高炽、高煦还在京师,若真的惹他不喜,那……”说完,徐氏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没有再往下说。

  朱棣与她深深地对视一眼,长叹一声,颇为萎靡地点头道:“嗯,俺心里有数的。”随后将徐氏拉了起来,话语中带着一丝冷意:“不过,父皇驾崩,俺身为皇子,又是宗室之长(此时秦王、晋王均已薨逝,朱棣实为最长),论情论理,俺都应该回京奔丧啊!这一点请求,想必那新君会俯允吧?”

  徐氏垂首不语,只是紧紧攥着朱棣的手,她隐约地觉得,自己的丈夫即将要做一件极冒风险的事情。

  燕王妃不说话,可是有的人便想发声,刷一刷存在感了。

  某个一直保持世外高人般的僧人高声道了一句佛号:“阿弥陀佛……”之后转过身直面着朱棣,很失礼地径直反问道:“王爷,您这些年难道对这位太孙的秉性真的是一无所知吗?您真的以为他会应允您的归京请求?”

  朱棣闻言一愣,他确实没有料到这个老和尚竟敢直接反驳他,而且还是如此的理直气壮。让他顿时有一种想打人的冲动。他怒极反笑道:“老和尚,俺要回去给自己的爹奔丧,此乃天经地义之事,这难道也会被驳斥?!”

  那老和尚却是一点也不畏惧朱棣,依旧不卑不亢的说道:“贫僧并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太孙殿下的心思不言自明,这位即将继任的新皇陛下想必已经做了安排,所以,还请您心里有点准备。“

  “放肆!“朱棣猛然拍案而起,指着黑衣僧人口不择言地道:“你这老秃驴说的这是什么话,就算俺那侄子有些事情想不通,难不成你以为那些朝臣们都是酒囊饭袋不会谏言的吗?!“

  姚广孝也不生气,又道了一声“阿弥陀佛”后,也不再说些什么。

  朱棣见他不再说话,“哼哼”了两声后,正准备向燕王妃徐氏吩咐些什么的时候,突然,门外传来了急促而凌乱的脚步声,只见一名亲卫有些慌张地跑进来禀报道:“启禀王爷,北坪布政使张大人陪同一位手持圣旨的天使已经来到府外,声称让王爷接旨!“

  闻言,朱棣大惊,嗫喏道:“父皇刚刚辞世,现在哪来的圣旨?!“

  “启禀王爷,此圣旨乃是圣上钦赐,是先帝临终前特地为王爷您准备的。“那名亲卫被身后的一人轻轻一推,那人的身形显露了出来,平淡地说道。

  “什么?!“朱棣大惊,“你是……李矩?!”

  那人微微躬身,嘴角掀起了一抹淡淡的笑容:“王爷记性真好,这些年没见了,还能认得内臣。”是的,这名前来传旨的天使正是昼夜不停赶至北坪的,先帝生前颇为信任的贴身太监,李矩!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