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知人善任

第031章 知人善任

  射阳城,太守府。

  伏波将军、领广陵太守陈登放下手中的文书,轻轻叹了一口气。起身下了堂,拔剑而舞,转眼间庭院中便剑光霍霍,寒气森森。

  一通未罢,功曹陈矫、徐宣匆匆赶来。见陈登纵跳往来,出手凌厉,宛如与人搏斗,不由得互相看了一眼,有一种不祥之感。

  两人站在一旁,看着陈登舞完剑,才上前许礼。

  “季弼,宝坚,孙策将至。”陈登说道。

  陈矫、徐宣并不意外。孙策垂涎徐州已非一日,孙权虽被击败,孙策却不会罢休,必然卷土重来。若不是他遇刺,耽误了时间,半个月前就该到了。

  “将军,孙策骁勇,非孙权可比,当向朝廷求援才行。”徐宣说道。

  陈矫点头附和。

  他和徐宣都曾到江东避难,也受到了孙策礼辟,却没有接受。对孙策的战绩,他们并不陌生。这也是陈登特别倚重他们二人的原因之一。

  陈登转头看了陈矫、徐宣,咂了咂嘴。“二位之前如此说,我是不太信的,现在么,不得不信了。”

  陈矫、徐宣不解其意。

  他们多次提醒陈登小心孙策,但陈登却太当回事。原因也简单,陈登文武兼备,才华出众,自视甚高,又与孙策有仇。别人把孙策当作强敌,不敢轻易与孙策交锋,陈登却渴望与孙策一战,既报家仇,又扬名声。

  今天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多少有些意外。

  “孙策迫降黄祖,攻克了江夏的却月城。”陈登说道。

  “不可能。”陈矫脱口而出。

  “什么不可能?”陈登眉梢轻扬,欲笑而叹。“你不会以为孙策真的伤重不起,还在曲阿大营吧?”

  陈矫摇摇头。他倒不至于这么天真,经过一个多月的侦察,孙策的疑兵之计早就被他们识破了。毕竟即使是孙策军中,也有他们的眼线。

  孙策的行军虽是隐秘的,但周瑜西进却是明的,他们也大致猜到了孙策想干什么,只是不知道具体行动而已。

  “将军,孙策与黄祖与杀父之仇,必杀之而后快,岂能接受黄祖投降?”

  陈登走回堂上,将刚收到的文书递给陈矫。“莫说你不肯信,我也不肯信。但是很可惜,这应该是事实,否则才真的无法解释。”

  陈矫接过文书一看,竟是刘表派人送来的,顿时心往下一沉。

  江夏却月城扼守夏口,对荆州有多重要,自不待言。刘表不会拿这件事开玩笑,他说黄祖降了,必然不会有误。

  看完文书,陈矫满脸疑色,转给了徐宣。

  徐宣看完,与陈矫一样疑惑。他们可以想象孙策攻克却月城,毕竟孙策的战绩有目共睹,但孙策迫降黄祖,着实出乎他们意料。

  杀父之仇也能不报?这可不像孙策啊。

  难道是为了迅速回师,进攻徐州?

  若果真如此,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孙策对徐州势在必得。

  “将军,既然如此,大战无可避免,当早准备。”

  陈登也不说话,又递过来一份公文。陈矫接过一看,脸色随即变得极其难看。

  朝廷拜孙策为镇东将军,领徐州牧。

  司空曹操不仅不救陈登,反而给了孙策控制徐州的理由,这其中必然有不为人所知的交易。

  “怎么会是这样?”陈矫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徐宣也连连摇头叹息。

  广陵户口不多,兵力也有限,郡兵不过千余人。孙权来攻时,他曾就奉陈登之命,赶往许县求援。如今孙策亲至,兵力必然更多,曹操却不能派兵来救,广陵如何能幸免。

  “面对袁本初,曹公自顾不暇,有弃我徐州之意。”陈登起身说道:“我等却不能自弃,季弼,宝坚,你们可有妙计教我?”

  陈矫苦笑摇头。

  除了向曹操求援之外,只能向袁绍求援。但袁绍与曹操对峙于官渡,同样无力顾及徐州。就算他有心,想要通过臧霸等人控制的琅琊、彭城才能到达广陵。

  送信是必须的,援兵能不能到,什么时候到,有多少人,就要看运气了。

  “于今之计,只有坚守。”徐宣缓缓说道:“若能守上数月,待官渡分出胜负,或许会有转机。”

  陈登点头赞同。他考虑了很久,也觉得只有这个办法可行。

  只要官渡分了胜负,不管是曹操胜,还是袁绍胜,都不会坐视徐州落入孙策之手,必然派兵来救。

  但是要守住射阳,仅凭射阳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将附近几个县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

  至于那几个县,暂时顾不上了。

  三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行文附近的高邮、平安、淮阴、淮浦、海西诸县,让他们带着粮草、军械迅速向射阳集结,共同应战孙策,免得被孙策各个击破。

  淮阴、淮浦属下邳,本不会受广陵郡节制,但陈登本人是下邳世族,有足够的影响力。

  一时间,信使四出,广陵郡一片哗然。

  陈登又派人四处传播孙策在江东杀戮豪杰、动辄屠城的事迹,吓得附近几个县稍有产业的家族都瑟瑟发抖。有的献出家中的粮食,入城避难。有的举家出逃,以避战乱。

  曹操屠城的阴影还未散去,又来一个喜欢屠城的孙策,徐州人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

  孙策一进广陵郡,便感觉到了深深的敌意。

  所到之处,荒无人烟。成片成片的村庄空着,几乎看不到几个活人,偶尔见到几个,也是老得走不动路,或者衣衫褴褛,只能随便找个角落躺着等死。

  虽然知道陈登可能会坚壁清野,孙策还是大感头疼。

  他从那些百姓口中打听到了陈登的宣传,在徐州人的眼中,他已经成了和曹操差不多的屠夫,臭名昭著,人人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

  严格来说,这不完全是污蔑,真正的孙策虽然没有干过泗水不流那样的大案,人却杀得不少,屠城的劣迹也是实实在在有的。

  比如屠东冶。

  他继承了孙策的武功和功业,自然也继承了孙策之前恶行积累的罪孽,徐州人恨他、怕他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没道理只吃肉,不挨打。

  孙策下令从军粮里拿出一部分,救济这些垂死的百姓。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一来他的军粮也不充裕,将来再运,花费的成本也很高。二来这些人都快死了,救也未必能救活,纯粹浪费。

  孙策不是不懂这些道理,但他还是坚持这个决定。

  理由也很简单,他不是强盗,进入徐州,不是想抢一把就走,而是要在这里维持统治。一直背着这样的恶名,如何能长治久安?

  此外,他还有一个理由,现在是六月,还有两个月,庄稼就成熟了。如果百姓都逃难去了,这些庄稼会烂在地里,太可惜了。就算他想派人收割,又能收多少?

  抓紧时间,向徐州百姓证明他的善意,总会有人舍不得地里的庄稼,冒险赶回来收割。到时候不仅粮食不会浪费,可以得到就地补给,还会有更多的宣传机会。

  总而言之,这个办法看起来不合适,其实很合适。

  孙策的决定得到了张纮等人的大力支持。

  作为徐州人,他们最不希望的就是孙策进入徐州之后,还像在江东一样杀人。

  于是,孙策放慢了行军速度,一边收助孤老,整修破损的房屋,一边缓慢前进。

  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逃到很远的地方,有不少人只能躲到附近的沼泽地里,等大军过后再回来。等他们看到修缮一新的屋舍,以及不仅没有被杀,反而得到了救助的亲人时,他们都很惊讶。

  半个月后,等孙策赶到高邮时,看到的景象已经有所好转,开始有百姓远远地看着他们,而不是逃得远远的。

  当然,军粮的消耗也远远超出了预期,孙策不得命人回报张昭,让他想办法多筹一些粮食。

  张昭听说了孙策进入徐州境内的举动,非常高兴,热情高涨地向江东大族筹粮。

  ——

  出了高邮县,孙策的大军沿中渎水向东,进入射阳泽。

  射阳城就位于大泽北岸。

  射阳泽南岸有一个小城,名为匡琦,扼守着中渎水与射阳泽的入口。那些途经此地,不需要进城的商旅大部分会选择在此停靠、交易,射阳县在这里设市收税。

  陈登将广陵郡治由广陵城迁到这里之后,匡琦城自然也就成了郡太守府管辖的市场,规模更大。匡琦城也得到了扩修,容得下数千人马驻扎。

  上次孙权被陈登击败,就是在这里。

  孙策到达匡琦城外,第一时间视察了集市。

  集市里空无一人。大军将至,来的又是恶名远播的孙策,根本没有商人敢从这里经过。

  孙策用马鞭指着西北方向。“由射阳向北,也就一百多里,便是淮水。溯淮水而上约百里,与泗水交汇。进入泗水之后,东可至徐州北部,西可至洛阳,堪称四通八达,黄金水道。”

  蔡瑁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怪不得这里有市,原来这么方便。”

  孙策笑了。“怎么样,有没有兴趣一试身手?”

  蔡瑁愣了一下,伸手指着自己的鼻子。“我?”

  “我麾下文武虽多,论做生意,却没几个能超过你的。”孙策摇着马鞭。“当然,这里面不包括我孙氏。毕竟我富春孙氏也是经商出身的,只是生意做得没你襄阳蔡氏大而已。”

  蔡瑁忍不住哈哈大笑。

  襄阳蔡氏生意做得是大,但那从来不是他引以为豪的地方。相反,他一般不愿意别人提及他做生意的事,觉得很丢脸。可是在孙策面前,他没有这样的感觉。

  从本质上说,孙策和他是一路人,而且还没他成功。

  被俘这么久,他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从来不敢提什么要求,生怕惹恼了孙策。如今孙策主动建议他管理集市,虽然只是一个规模远远不及襄阳的小市,他还是很激动的。

  总闲着也不是长久之计。

  稍微考虑了一下,蔡瑁就答应了孙策的要求,接管匡琦城。

  上任之后第一件事,他不是重新规划匡琦城——眼下匡琦城连鬼影都没有一个,说什么都没意义——而是写信给襄阳故旧,约他们来做生意。

  孙策要夺取整个徐州,需要大量的军需物资,粮食、箭矢、皮革、药材,甚至包括竹简、木牍,因为量大,都是非常赚钱的生意。他既然主管这件事,没有道理不带着老乡一直发财。

  接着,他拟定了一份长远规划,交给孙策审阅。

  事实证明,蔡瑁用兵一塌糊涂,做生意却是一把好手。他提出的规划颇有章法,一看就是做过大生意的人,格局甚大。

  看完蔡瑁的规模后,张纮等人终于明白了孙策为什么要将蔡瑁带在身边。

  这是早就想好了怎么利用蔡瑁的长项啊。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