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今日投了张苍水,我看此人并非雄主啊。”张渺坐在军议桌旁如此说道,旁边坐的是李水,洪木,熊峙三人。
见三人皆不说话,他继续说道:“义军饭都吃不饱,又无有兵刃,怎么笼络军心?他的心腹嫡系自然他是信得过的,但就两千降兵他都不敢接纳,此人已控制不了军队了。”
又说:“此人心中只有明廷而无天下,如此不通变数,岂能打得胜仗?这等基业若落在我们弟兄手中,恐怕是早就兵多粮足了。”
洪木有些听不下去一拍桌子望着二弟,他也明白张苍水心中只有明廷,但若是火并,导致明军大乱实力大减,残兵若跑到清兵哪里去,那也是死路一条。
洪木不等迟疑,立刻说道:“我等只是暂时寄人篱下,打完这一仗我们还占不了一块地吗?到那时再说基业吧。”
熊峙身为一个降将,自知不能表态,于是看向了李水。
李水劝着二位哥哥说:“大哥二哥各退一步,张尚书能兢兢业业死守舟山这么多年他也是不易,况且此时若不举明旗难道举顺旗吗?我父,我爷,我太爷,皆是反贼,我现而今终于不是反贼了,难道我要将反旗重新打起?我等自诩是义军,难道也要分个甲乙丙丁?今日我因他是个庸才就夺他的权,他日若有人看我不顺眼就夺我的权吗?既要反清,绝不能内斗。”
张渺说:“若如此是我思虑不周,但也不能坐以待毙,明日就开始军训,发双响,口粮不限,士卒要学步阵枪阵,军官要学如何指挥,另挑八十好汉只练武艺,打熬力气,留作精锐。”
旁边三人都无有什么异议,会议就此解散。
第二日,就开始教左转右转,报数,排列,整齐。
八十好汉也编入亲兵营,肉食管够,一月四两饷银。
张煌言也不关心他们练不练兵,倒是派一个人过来,带来了几套官衣,但是明军的军服还是凑不齐,只得将清兵的军服反穿在身上。
有人叫苦,但看在双响,粮食管够还有配菜的份上,还是兴致勃勃的训练。
一连七日,还是不成什么样子,但管吃管喝气色都好了不少。
......
厦门
延平王府,炎热的天气让郑成功的心情十分的焦躁。
他手下送来一封舟山的信,不用想就知道这又是让他出兵打崇明。
现在他坐拥中日贸易航线,又收服大小海盗几万余众,正是军心不稳。
若带兵去打崇明,就得四处去凑粮草,不然打完崇明回来,自己这帮队伍就没有口粮来保卫金厦,军心也会不稳。
再者自己帮他打下崇明势必会影响他心中的谋划,他要屯粮打南京。
“唉,终究是心太急啊,沧水兄你就让西营闹他一闹,等我打下南京,我就归还鲁王。”
计划如此但不能说出来。
于是回信一封,找些什么打海盗抽不开身的理由搪塞过去。
然后就开始忙他的事。
让人带一支船队,带些银两军粮,送信使回去。
......
七日后,舟山之上两千余人还在操练,这时的队伍已经略有些整齐了,但还是有些人分不清左右。
张煌言看罢这封信微微叹气,看了看带来的银两粮草,挥了挥手叫他退下。
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帮手了。
一切靠自己的情况下,准备挑兵,预备军粮准备对崇明岛展开攻势计划。
当天夜晚就召集军官开军议。
张煌言坐在大帐的北方,面前站着的都是千总包括千总以上的军官。
“都坐。”
众将连声附和道:“谢大人。”
然后就坐在两旁的椅子上。
张煌言说:“诸位都知道我要打崇明的事了吧,我已经派人联系过了延平王,他忙于军务抽不开身,我军中现有战兵四万,打崇明不难,但还要留下守岛的人,谁愿担当此任?”
只见下面一片鸦雀无声。
张煌言又说:“不如就侯服老将军守岛吧。”
只见头排站起一员老将军,须发皆白,他叫张名振字表候服,起身抱拳说道:“我不愿守岛,我愿打上崇明岛,上次是兵力不足因此我打下平洋沙,就不得不退往舟山。此次进兵,我若不去,恐怕我就再也没机会去了。”
前排又站起几员老将,皆请令杀敌。
张煌言知道这帮人不能再让他们带兵了,万一死在战斗中,岂不是白白折损了这几员老将。
“不允。”
但架不住老将军以死相逼,还是允了。
又问:“须得带多少兵马。”
候服将军说:“一万战兵,两万辅兵,带战舰一百,小船三百破崇明足矣。”
张煌言说:“就依候服将军。候服将军接令。”
说罢将自己的配剑交给他,拜他为帅。
军议散去。
将军带配剑回了他的大营。
自第二日起,全军三日一操,唯独张渺这支队伍是一日一操。
十五日后粮草备足,船只辎重,火炮火箭也都预备了一堆。
不出意料,张渺这两千人被选上了。
得知了自己被点兵后,全营上下略微有些伤感,就类似于要对曾经的弟兄朋友挥刀相向,但这种情绪也是一扫而过。
张渺当天夜晚就开了誓师大会。
张渺站在高台之上大声说道:“明日起兵,须得令行禁止。”
“都是江宁子弟,破城后也不要滥杀无辜,你们是王师,王师就要有王师的样子。”
然后派人分发饷银,酒肉。
“我军万胜!”
在下面一片喧闹声中他解散了队伍。
次日清晨,风正顺。
四百艘大小船只直奔崇明岛而去。
在船上,又是一场军议。
大家都在讨论着敌军会派多少船只来迎战。
只听得张渺说:“敌军水师上次被我们开走了二十七艘大船,此次应当是以防守为主,怕是不敢贸然进攻。”
张名振点了点头,捋了捋胡子说道:“我等先看看崇明岛是什么反应,若守备森严,我等只好去割他们的粮食,也算不白来一趟。”
一天一夜,大船由于是顺风,很快就看到了崇明岛。
岛上白旗一片,却不见有人来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