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请问马林科夫同志你就是苏联懂王?

第十一章 请问马林科夫同志你就是苏联懂王?

  赫鲁晓夫环顾一圈之后,询问说道,“那么请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有。”

  马林科夫举起手,问道,“请问为什么不选择开垦荒地,增加耕种面积,更大规模的推行集中大耕地大机械化集体化呢?”

  赫鲁晓夫点点头,开始提问说道,“那么马林科夫同志了解过集体农庄的情况么?举个例子,我们的土豆其实收成不好,莫斯科州平均产量每公顷是60公担,对于土豆来说,这种低收获率是不可思议的,那你知道这说明什么原因呢?”

  马林科夫张了张口,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

  赫鲁晓夫一字一句的说道,“说明对作物既疏于管理,生产组织工作也很糟糕,甚至革命之前的库尔斯克省,奥缪尔省和切尔尼戈夫省的农民收成要比这好的多!这种情况与生产土豆的积极性不高有关,农民对生产土豆兴趣不大,特别是土豆的价格太低。斯大林下令向卖给国家土豆的集体农庄按照每千克三戈比付钱,三戈比啊!送到收购站的运费都比他吗的收购的价格要高!所以谁在跟我说发配去西伯利亚种土豆我先敲碎他的头。”

  赫鲁晓夫提高了声调,“农民花在土豆上的劳动不划算。所以农民就毫无兴趣,因为集体农庄在劳动统计表记录每个劳动日才给一戈比,甚至不在少数的国营农庄压根什么都不给。所以农民尽量逃避集体农庄的劳动,靠着房前屋后院子里种的那点东西或者其他途径挣来的钱勉强度日。”

  赫鲁晓夫顿了顿,继续说道,“马林科夫同志,我曾经出访过许多农场了解情况。虽然我们之前重新研究了土豆和蔬菜的收购价格,但还不足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他至少似的那么些生产水平还算不错的集体农庄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此刻的马林科夫神情变得不太自然,只能默默的听着赫鲁晓夫说下去。

  “即便是在拥有机械化和较高农耕经验水平的乌克兰,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公顷土地能收三十公担的小麦就已经认为是高产了,如果是秋天或者四月越冬的作物遇上干旱的天气,没公顷能收五到十公担的小麦,之前斯大林为什么不愿意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解决问题,就是因为粗放式的开垦荒地会导致粮食产量偏低且波动幅度厉害,最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垦的荒地入不敷出,只能忍痛废弃。”

  “斯大林同志希望集中精力将现有的作物种植生产好,靠着增产核集约化的经营扩大粮食生产。这是一条正确的道理,但是走起来很复杂费力,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农艺师,畜牧师还是普通的农民,都需要掌握必要的农业科学知识,学会在实践中运用先进的工作方法,还需要新的技术和大量的矿物肥,如果缺乏物质基础和必要的理论知识,坐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内,光靠着嘴巴上说说,发发指示和做做决议是提高不了粮食产量的。”

  一口气说完自己的见解后,赫鲁晓夫重重地呼出一口浊气。

  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以及不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五年计划,比如苏共19大由萨布罗夫起草,历届党代表大会通过最糟糕的五年计划是农业问题矛盾迟迟无法解决重要因素。

  “请你不要摆出一副没有人比我更懂苏联的态度来否定农业专家们花费大量时间所做的数据研究。”

  “我并没有否定你的决策,尼基。”

  马林科夫急忙辩解着说道,“我只有有些不太明白。”

  “苏联的篇幅辽阔,具体矛盾具体分析。高加索山区和乌克兰平原不是同一种情况,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一种模式,所以我们试点并且以观后效。我们的机械化有问题,许多的农场既缺机器又缺人手,我们的分配制度有问题,一直在打压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没有解决好根源问题,你提出的大规模机械化设想跟幻想有什么区别?只一味解放发展生产力却不想从改善分配制度提高农民积极性入手是吧?”

  “如果你能妥善的解决好我们面临的这些农业粮食问题,建议党中央一致决定由你来当苏维埃总书记。”

  马林科夫坐在位置上一言不发,最终赫鲁晓夫滔滔不绝的发言之下,其他委员会成员最终举手表决通过。

  “呼。”

  赫鲁晓夫重重地呼出一口气,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我发言完毕,请问在坐的各位还有什么补充吗?”

  其他人摇摇头,其他成员都已经偏袒的站在赫鲁晓夫这一边,失势的马林科夫显得孤立无援。

  “对了。”

  对外部长莫洛托夫站起身,表情复杂的说道,“尼基,你的情报是正确的,我们通过外交途径得知,美国人确实引爆了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氢弹。”

  在场的其他人的目光都望向赫鲁晓夫,对方却只是淡然的点点头,“好了,看起来自由世界又有资本向我们叫板了。”

  赫鲁晓夫冷笑着说道,“去年7月在朝鲜战争停火的当天他们击落苏联客机这一笔仇我们还记着,哦对了,美国佬可没有闲着,他们一直在太平洋地区搞小动作,之前不是华盛顿示意北市挟持了波兰的游轮吗?”

  虽然北市在美帝的撑腰下干着索马里海盗的截货发财的壮举,平独镇露的大波波因为鞭长莫及,最终只是抗议几句后便没有下文。于是北市的军队变得越发胆大妄为,甚至在美国的教唆之下,直接将主意打在苏联的头上,于是发生了1954年7月苏联货轮被挟持事件。

  莫洛托夫继续说道,“下个月北京方面的代表团将派人访问莫斯科,我们得为接下来的会晤做准备。”

  日内瓦会议么……

  赫鲁晓夫缓缓点头,嘴角却浮现出一个奇怪的笑容, 点头说道,“我们得准备为艾森豪威尔和他的爪牙们一份惊喜。”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