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盛世(中)

46、盛世(中)

  太子打住思想,笑道:“其实弘治以后的惯例,翰林出身放北方朝鲜、辽宁、汉昌等省,虽然艰苦,但没有瘴气,没有性命之忧;次一等放海南、台湾、怀德,朝廷经营多年,称为‘熟地’;再次是清宁、景泰等省,还是‘生地’,但是出产丰富;仁寿、永和最次,生地,也没出产。”

  “你大哥是状元,本不用去永和的;你父亲是阁臣,又没有外放地方,所以主动提出把他放到那里,当时父皇还挺舍不得,到底是你爹高风亮节坚持了。”

  “其他的就是弘义阁大学士伦文叙,建极殿大学士程敏政的女婿,也是老丈人高风亮节,外放仁寿。还有新建侯王守仁,状元出身,景国公的女婿,让他去了景泰;体仁阁大学士湛若水,榜眼出身,英国公的女婿,去了怀德。”

  他看着玉华笑:“当年你祖父去世,皇祖父和父皇都希望岳父夺情,但他坚持守孝,后来还是父皇出面,这才留住他。当时京城里的声音不少,说他乖滑,眼瞅着圣上就要六十了,恐怕不会甘心禅让,朝廷里怕免不得一场血雨腥风,他借着守孝,别人也不能说什么。”

  玉华变了脸色:“这是什么混账话!我爹侍奉先帝圣上,从无二心——我奶奶去世的时候,他为翰林院学士,也是除官回乡守孝,守满才续娶了喻夫人,后来娶了我娘,否则还没我呢。”

  太子笑道:“我就是随便说说。”

  玉华道:“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我爹曾经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太子笑道:“那你喜欢看什么文章?”

  玉华道:“喜欢,但不忍猝读。”

  太子“嗯”了一声。

  玉华道:“是李易安的《金石录后序》。”

  太子道:“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绝代才女,最后飘零而终。”

  玉华道:“不但是这样。从前看戏,特别羡慕李易安和赵明诚夫唱妇随,神仙眷侣;可是我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未必可信——赵明诚明知道李清照是绝代才女,书籍也是两人一起收罗的,可是书库建成以后,赵明诚却独自将书据为己有,李清照想要看书,不但要拿钥匙开橱,还在簿子上登记,如果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还要被他责骂改正。逼得李清照节衣缩食,自己储存副本。”

  太子道:“有这样的事?”

  玉华道:“还有更可恶的,当年赵明诚任建康知府。夜里城中叛乱,他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被免官,李清照写了《夏日绝句》来讽喻,他便怀恨在心。三个月后,他起复湖州知府,却不肯带着李清照同行,反而神采奕奕的和易安告别,说什么:‘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原来在他眼里心里,易安的生死远远比不上他收藏的那些古董。可笑当初在湖州,他怎么就没有与城池共存亡的勇气!易安还说他临死没有‘分香卖屦’之类的遗嘱——娶了千古第一才女还不知足,居然还有别人!”

  太子看她愤恨不平的样子,差点笑出声来:“国破家亡,山河沦丧,你就看到这些,还生这种闲气——不过听你说,姓赵这小子的确配不上李易安。”

  玉华如遇知音:“你也觉得?——我就觉得赵明诚配不上李清照,他比我哥差远了。”

  太子若有所思,闻言笑道:“你想把李清照配给你哥?差几百年呢。”

  玉华道:“我知道,再说我哥有我大嫂,所以——”

  太子笑道:“所以你就另外给人拉郎配了?是苏东坡还是岳鹏举,还是辛稼轩陆放翁?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一个同姓,一个太苦,白居易一直念叨着湘灵。”

  玉华道:“是辛稼轩。苏东坡有王弗王朝云,岳元帅精忠报国不敢亵渎,陆放翁对唐婉念念不忘——‘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辛稼轩自己写的效李易安体。”

  太子笑出声来:“不错,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又都是济南人,倘若二安能够配成对,那才真是千古佳话,可惜。——你还给谁乱配过?”

  玉华道:“还有崔莺莺,遇到元稹,实在不幸;如果能配董解元、王实甫,不但是神仙眷侣,还可以羞死元稹。”

  太子笑道:“无媒苟合,不是什么好榜样。写的时候爽快,真要娶作老婆,恐怕未必如此。——还有吗?”

  玉华道:“还有苏惠,《回文璇玑图》乃是千古奇文,虽然窦滔悔过,还是觉得他配不上苏惠。”

  太子笑道:“那你给人配的谁?”

  玉华道:“是杨修,《回文诗》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为文章。才情之妙,超古迈今。杨修如果得此才女,想必没有精力去猜什么‘鸡肋’之类的,由此可以保全首领,也未可知。”

  太子大笑:“你这是关照你们杨家人。还有吗?”

  玉华道:“还有朱淑真,遇人不淑,令人唏嘘。若能配秦少游、陈季常、晏同叔、苏子美,那该是何等的风流惬意。”

  太子笑道:“这倒不错。还有吗?” 

  玉华道:“昭君出塞,文姬归汉,苏武牧羊,同是天涯沦落人,似可匹配。”

  太子大笑:“也就你有闲心为古人担忧。——想过自己配什么人吗?”

  玉华噘着嘴:“没想过,那时候就想什么时候博取个功名才好呢。”

  太子笑道:“还想过把完颜构换成唐太宗?”

  玉华嗯了一声。建极以来,宋朝戏大盛,几乎与汉唐鼎立。孝圣皇后除了骂“靖康三傻”,也讽刺宋高宗是完颜构。

  太子笑道:“那你怎么没写?”

  玉华道:“怕犯忌讳——我可恨了靖康那仨父子,恨不得打他们板子才好;再说我写不出唐太宗的英明神武,亵渎了明君。”

  太子笑道:“靖康三傻打板子?你真是心慈手软,千刀万剐碎尸万段都不为过——不过你倒是有自知之明。”

  玉华得意洋洋:“那是。别的我不敢说,就靖康那局势,我都比他们父子仨强,至少不会屈辱求和,更不会信道士开门,大不了跟他们死拼。——当时金人向宋朝索要金五百万锭、银五千万锭、马骡驴一万头、绸缎一百万匹,宋钦宗居然一口答应了。有这么多钱,拿去修缮城防枪械、犒赏三军不好吗?就算直接砸,都把金军砸死了。”

  太子闭上眼睛:“还有割让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以亲王、宰相为人质,送金兵渡河北还。赵官家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以妇女折抵,公主郡主每人折金一千锭,宗室女每人折金五百锭,贵妇每人折金二百锭,良家妇女每人折银一百锭。”

  他咬牙切齿:“天地之间,竟有这等不知廉耻的东西,居然还贵为一国之君!”

  站起身拿着剑舞了一回,这才收了,道:“你倒真会想。不过就完颜构接手的那个局势,何必劳天可汗出马,一个刘阿斗就够了。”

  玉华道:“我觉得拴条狗都比他强。”

  太子道:“说错了。狗碰到外人进门,还知道叫两声呢。”

  玉华笑出来,还是要说:“我听说了,还有洋人提前转移财产将财富寄名到相识的华人名下,结果对簿公堂的。”

  太子笑道:“如今都发展成一条产业了。一些权贵富商专做这生意,洋人把生意寄到他们名下,自己抽成。都是老手段了,叫‘投献’。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远渡重洋做生意的,要他们老老实实把银子交出来,那才叫笑话;还有地方官贪图洋人的财产,罗织罪名,把人弄死趁机中饱私囊的,无非是看谁更眼疾手快罢了。”

  玉华道:“其实我觉得那些洋人挺可怜的,跋山涉水到中原来经商,结果临了没有家人在身边,财产也不能带回去。”

  太子笑道:“又是刚刚说的以羊易牛的故事。同情他们?这天下比他们更可怜的多的是——如今家业这么大,到处都要钱,不是这边出,就是那边出。就像去年咱们大婚,朝廷减免田赋近一亿两,但是用度不减,反而多了,光是婚礼加上赏赐就得二百万多两,怎么办?让这些外国商人出,总比本国农民出要好。再说,他们果真有本事,能够贡献良种什么的,朝廷也会让他们入籍。”

  玉华点头:“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太子点头:“劫富济贫总比劫贫济富要好。农民和土地是国家的命脉和根基,不能动,否则地动山摇;上面的宗室缙绅也不能轻易动,否则也会串联生事;商人有钱无权,自然该出血,何况外国商人,只要不太过分,朝廷也不会管。”

  一边得意洋洋的邀功:“咱们大婚那晚,我让人在路上撒了九千九百九十九贯呢,求个长长久久,怎么样?”

  当然得赏功,又有点不安:“这么多钱,父皇会不会不高兴?”

  太子笑道:“爹爹定的,别想太多,就是讨个彩头。我当时本来说撒九百九十九贯就成,被娘笑话小气,爹爹就直接加到一万,说让朝野上下都沾沾咱们的喜气。”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