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随便写写。
作者是历史爱好者,相对来说历史上的经济策略略有所闻。
所以简单解读一下,希望能帮助书友们早做未来的打算。
报告中重复提出,国家经济政策的趋向是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这不禁让我意识到,南苏联走到了与前苏联七十年代近乎相同的国家阶段。
也就是生产力与市场规模不匹配。
在二战之前,世界上的产业门类是相当少的,基本只要建几个钢铁厂,硝酸厂,就可以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只要工人足够多,就可以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而且那个时候技术进步并不快,很多小国初步工业化后就没有了产业升级的需求,依靠周围没有工业化的国家的小小市场空缺,也可以过得很滋润。
但美好的生活很少有长久的。
二战后,技术的进步几乎是每天都有,战后三十年的技术进步使战前还只要能生产螺旋桨飞机就能号称空军强国的国家瞬间变成菜鸡。而如果他们要生产喷气式飞机,且不说喷气式飞机的成本,只是生产喷气式飞机所需要的完整产业链长度和产业链所需要的人口,就不是一般中小国家所能承担的起的。
而喷气式飞机还只是技术进步的一小部分。
这个时候,小国家要搞突围基本没戏,中等国家想要突围就只能深耕一块或者几块领域,比如德国的化工,精加工,日本的微电子,半导体,韩国的造船,荷兰的现代农业等等。而为了影响力,或者说面子,贪大求全的英法两国,拼尽全力维持了一个完整工业体系,结果就是哪一样都有点水平,但哪一样相对都很一般。
水平一般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没有市场竞争力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无法完成产业升级。
于是哪怕英法两国有着庞大的殖民地或者深入控制的前殖民地作为经济附庸,其相当多的产业类型依旧是一天不如一天,最后被深耕一个领域的国家踢出局。
最后还是被迫变成了深耕一个或者几个领域的国家。
比如大英干脆去工业化,依靠广大的英联邦体系,变成了一个靠投机倒把吃饭的金融国家。
再比如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依靠极端丰富的资源,变成了一个资源国家。
再比如…法国依旧没有放弃其拥有完整工业链的奢望,继续多数产业半死不活。
哪怕是拥有资本主义世界最多人口的美国,也没法贪大求全,把大量产业转移了出去。
这样的国家都是无法完成经济内循环的,因为产业链不完整,万事都求人。为了防止被随随便便卡脖子,这些国家逐渐提出了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倡议,最终在九十年代组建了一个广泛的贸易体系,这就是世贸组织的由来。
但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跟资本主义阵营玩不来。
当然也跟社会主义阵营不怎么玩得来。
玩不来就无法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而他自己的市场很小。
要知道即使是华约最庞大的时候,华约总人口也仅仅不到四个亿。资本主义阵营可是有十几亿的,如果加上某两个不算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超过地球一半。
这么小的市场想要维持高水平的产业链,属于痴心妄想。
结果就是华约阵营必须,也只能维持一个低水平的完整产业链。
低水平的产业链无法与资本主义阵营竞争,那就用贸易壁垒只出不进。
最后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华约阵营仿佛一个处在上个世代的老古董。
一个与主流格格不入的孤儿。
科技不可谓不先进,生产力不可谓不强大。
但就是产业落后。
产业落后的结果就是,空有庞大的商品总量,丰富程度却几十年如一日。
什么东西都只有那么老几样。
不过苏共中央不在乎,他们反正物质极大丰富。
他们在不升级产业,或者大幅度扩大市场的前提下,盲目提高商品生产力。
可能是为了准备打核战。
然后就在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阵营遇到生产过剩只能用经济危机来实施“真-休克疗法”,但苏联不能搞这套,他的工人阶级会砸烂政治局所有人的狗头。
苏联党中央给出的办法是强行压低生产力。
一开始是八小时工作制,然后是周末单休变双休,再然后是繁多的节假日,最后是绵长的双人份产假。
更随着华约体系的逐渐解体,经互会的解散,甚至再次尝试七小时工作制,然而没实行就解体了。
故事讲到这里,言归正传。
南苏联现在的情况与前苏联是很像的,只不过原因不一样,但未来走的路,很可能会一样。
南苏联所拥有的市场是华约所不能比拟的,同样,生产力水平和就业人口也不是华约所能比拟的。
但是南苏联的市场在萎缩。
萎缩的原因一个是贸易战。
几年来的贸易战,从实质上讲,是阿美在强行划分经济阵营,要把南苏联像华约一样孤立起来,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击败南苏联。
阿美没想到的可能是孤立不太顺利,这个国家的体量不是华约能比的,而且长期以来的强势贸易输出不但敲断替换了所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产业链,甚至把整个资本主义阵营的产业链都敲断替换了。
而且断的不是一个或者几个环节。
如果比作人的话,现在资本主义阵营的产业链基本是截瘫状态,而且是高位截瘫。
阿美拼命的想要把资本主义阵营的头拧下来,以与躯干分离,但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贸易战肯定是失败了,不管怎么美化,怎么声称南苏联割地赔款,但只要没完成头身分离,阿美就是无可置疑的失败者。
虽然阿美失败了,却也给南苏联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因为市场确实萎缩了,不管进出都是。
这对于生产力处于饱和状态的南苏联来说属于严重的生产过剩。
如果没有疫情的转移视线,南苏联的生产过剩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影响,比方就不打了,懂得都懂。
政府一开始的应对手段是快速推进产业升级,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和应用,以提高产业盈利能力。同时逐步重新分配蛋糕,提高人民消费能力,再把被挤出的人口投入服务业,比如外卖,乃至投入农村,比如乡村振兴,完成一个内循环的基本闭环。
这就是工业2.0计划的由来。
二一个则在于疫情,应该说幸好有疫情帮助南苏联转移视线,但也因为疫情全球都陷入经济衰退,所有国家的普通工薪层都没有钱了。
没钱就没消费,没消费就市场萎缩。
可以说雪上加霜。
不要以为现在订单变多了就是市场扩大了,这种此消彼长的贸易往来会造成巨大的贸易顺差,抽干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美元储备。等到这些国家的美元储备无以为继,那时候南苏联所要迎接的就该是订单雪崩了。
这种情况对谁都没有好处。
你赚到了满坑满谷的绿票子,也只不过是纸,而且是越来越不值钱,需要马上消耗,马上换成实物的纸。
如果市场崩溃了,你有再多的生产力,有再多的绿票子都白搭。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南苏联在推进美元脱钩,防止财富流失以及市场崩溃的同时,也在有意识的压低生产力。
动辄封城按理说是极不利于生产的,但是南苏联却默认,甚至强令不断的封城。
让一个地区的所有工人停摆,生产力基本归零,那生产过剩就被完美解决了。
更完美的是,如果没有疫情,强行降低生产力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失业会造成社会不安定。而有了疫情,人民恼怒的永远是疫情,甚至会因为政府的坚决,政府的为人民着想而极大的提高爱国热情和制度自信。
所以放开是必然不能放开的,谁说放开谁就是南苏联中央,南苏联全体人民的敌人。
可是,疫情的绵延无尽也让南苏联中央十分无奈。
国外市场在持续萎缩,而且越来越快。
快到依靠封城停摆都跟不上。
生产力还是在肉眼可见的溢出,贸易顺差还是在疯狂的扩大。
可能中央也整个人都麻了。
于是他们开始学习苏联的老办法。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如果我解读的没错,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应该会很快,南苏联将大力推行八小时工作制,周末双休,节假日严禁加班,并且把去年敲定的产假制度落实。
南苏联人民躺平并不能为自己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相反,越努力,幸福生活来到的越早。
但幸福生活的落实这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私营企业之间会互相内卷,并不会做到有志一同的良心发现。
这怎么办呢?作者不好说。
不过可以提出几个猜测。
第一个,政府出面统合中小型企业,设立一个协调机构,由机构出面与国外各方议价。
这个价格不会太高,防止订单过少。也不会太低,防止企业吃不饱。
协调机构会根据企业体量大小,生产力多寡,乃至一些见不得人的原因来分配订单。
第二个,中央扩大国营企业涵盖范围,击垮小型企业,然后吸收中小型企业的失业人口。
但国营企业的各种福利实在好,开支也就不小,依靠自身利润是很难补齐的,所以之前国企就在降薪,乃至于把养老之类问题也丢掉,这可能就是提前做的准备。
第三个,咳咳,没有第三个,呵呵呵呵。
之前既然说到分配问题,这是个很大的事,解读又能凑一章了,所以我以后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