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没有马上写分配问题,在于我在等印证消息。
相对来说,南苏联中央在当前的执行力是无需质疑的,会上提出的方案,十天之内就会有前奏。
于是我就在昨天,等到了这个消息。
“多省份重启供销社,生活超市受到重大打击,将会带来大量编制岗位。”
那么作者可以很有信心的说,这是生产力调整和资产再分配的一个前奏。
我们都知道,供销社这种东西是个老古董,它出现于计划经济时代,存在基础是商品经济不发达时保障人民基本的商品供应。
但在目前这个相对来说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供销社是没有存在基础的。
这次重启供销社,本质上,应当不是刻意挤压小型商超的生存空间,对生活超市的打击说不上严重。因为小型商超也能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与夫妻店的小型商超竞争,国营供销社也竞争不过。所以作者看来,重启供销社应该是为将来的物价再调整托底。
供应的应该是没什么利润的米面粮油体系和基础商品供应,相关的粮油店之类可能会遭受一定的影响,但不大。
而着重指出的会提供大量编制内岗位,这点很重要。
为什么首先重启能够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供销社?
个人推断,重启供销社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压低生产力,如果某一种产品产出调整过大,物资出现短缺,那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物资的价格浮动会很大,这对于南苏联的体制来说是不被允许的。
同时,它能容纳大量的失业人口。
是否,意味着将来会有海量的人口失业呢?
在作者看来,这是必然的。
下岗潮,本就在眼前。
矛盾不消化,就会越来越大,动作不够快,炸的就越厉害。
所以中央的迅速动作意味着转型就在眼前,矛盾已经容不得循序渐进。
因此,在我上篇文章里最后的猜测中,中央首先贯彻的是第二条路线。
即,强势扩大国营企业涵盖范围,降低生产力以增加容纳人口,保障人口就业率。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很容易推动,反对声音很小。
不管是领导身后的亲戚,还是底层普通工人,显然大都不介意进入国营体系吃稳定的国家饭。
只要国营体系够大,且保持着充足的容纳能力,有能力吸收失业人口,那么就会倒逼私营企业履行劳动法,实现降低生产力的目的,从而造成整体经济放缓,富裕阶层变得不是那么富裕,中产人数大量减少,底层人群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贫富矛盾。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家会进入一个半计划经济状态,国企的涵盖范围将会极大提升,编制内人数空前庞大。
但国营的特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盘子就那么大,容纳的人越多,分润的就越少。到最后不是大家一起致富,相反,是一起变穷。
同志们,未来穷得稳定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如果有条件,建议研究一下考公,未来,大有可为。
如果猜测没有错,接下来还会有类似的政策,比如,重启计划经济委员会。
不要感到惊讶,美帝冷战时期也是有五年计划和计划经济委员会的。
所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只要提前划分范围,哪怕是在市场化条件下也没有直接冲突,我们的国营企业本来就是有计划经济性质,现在只不过是从幕后重新放到台前。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失业人口越来越多,计划经济涵盖范围便会逐渐扩大,人口失业越快,计划经济的扩张速度越快。
同时计划经济也会与市场经济进行竞争,或许会加剧市场经济的溃败。
只有当市场经济一边最终适应了生产力调整,不再挤出过多失业人口之后,国家的经济模型才会逐渐稳定,形成新的经济格局。
这决定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国家中所占据的比例,如果最后市场经济在与计划经济的竞争中一败涂地,或许经济模型直接转变为完全计划经济,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这不能说是坏事。
计划经济既然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支配全世界那么多的国家,本就代表着计划经济本身就有其优点。其对原材料的有效利用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苏联只有二点八亿人口,且没有外部市场消化产能的情况下,在七十年代用计划经济将生产力与人民福祉提高到与美国人五五开的水平。而我们现在十四点五亿人口,GDP与刨除水分后的美国差不多也是五五开。
是不是感觉有点怪?其实不怪,我们实际上是用几倍人口的自由市场,强行达到了二点八亿人口计划经济的生产力水平!
然而我们的人民福祉却大大落后了,不是与现在的美国比,而是与七十年代的美国比。
悲哀啊,两个国家都是。
如果说南苏联集体时代实施计划经济是因为太穷,物质极端匮乏,被迫实行计划经济的话,那么现在实施计划经济就是因为物质极大丰富。
我们压低生产力是因为外部市场崩溃,生产力过剩,但南苏联人民的实际需求方面,目前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比方说,一家人拥有了一台冰箱,这就已经足够使用,即使冰箱再便宜,这一家人也没有再买一台的需求。
那么冰箱厂怎么办?
等待人民的冰箱坏掉吗?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就只能进行转产,开发人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比如生产空气炸锅,我们很多家庭还没有空气炸锅。再比如生产微波炉,我们很多家庭还没有微波炉。
通过计划经济,把资本家的利润剥夺,再计划性输出原料以降低成本,让价格极大降低,这样就维持住了工厂,又提高了人民的福祉。
空气炸锅和微波炉只是这其中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如果这其中包括汽车呢?包括公租房呢?包括你所见所闻的一切呢?
或许我们可以畅想一下,曾经在《读者》和《意林》当中描绘的美国人的生活。
早上八点钟开着车悠闲的来到离家不远的单位上班,下午四点钟再悠然的下班,夕阳西下,你开着车,载着爱人,去接自己的孩子放学,你们奔驰在风景优美的道路上,吹着习习的晚风,回到自己小而温馨的家。
你的家中有猫有狗,有着无数的电器,生活的惬意让你能感受到一切的美好,于是你躺倒在沙发上,搂着你的爱人,看着窗外昏黄的暮光,你的孩子在你的周围嬉闹,或者摇着你的肩膀说,“爸爸,我们去游乐园吧。”
好了,梦先做到这,我们讲现实的。
之前讲,我们都会变穷,但在经济学上很重要的认知,很多人并不清楚,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一下。
即,收入水平不等于消费能力。
那么反过来说,消费能力与收入水平也不是绝对正相关。
因为消费的本质是需求。
人口的价值不只在于劳动价值,也在于创造需求。
而满足需求,却不讲求消费,正是计划经济的一大特征。
我们会变得没钱,但我们所需求的产品的价格降幅远大于收入降幅的话,我们是否真的变穷了呢?其实我们只是变得没有钱了而已。
如果这种设想成真,各种基础需求都进行计划经济,使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能力大大降低,那么资本家的数量是否会大大减少,即使是有,其与普通人民的财富比率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夸张呢。
你们是否会感到是一种再分配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十多年前的笑话。
有一群工人向总理呈情,工人的工资太低了,什么时候工人的工资水平才能像大学生们一样?
总理说,你们放心,你们的工资很快就会跟大学生们一样了。
工人们很高兴,从那之后天天盼星星盼月亮的等着提高工资。
可是却发现,大学生们居然开始跟他们抢饭碗…
他们工人的工资确实跟大学生们一样了!
是不是感觉故事有点微妙?
是的,未来,可能会真的上演这样的故事。
再分配不是让所有人变富,而是让所有人都变穷!
只要有钱人的财富缩水更多,那么贫富差距就会显著缩小。
近几天,我听说国内的有钱人加速润出去。
或许,这也是前奏。
反正,他们的钱都在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