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夏天,天气无比炎热,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河里的鱼不敢露出水面,鸟也不敢飞出山林,就是村中的狗也只是伸长舌头喘个不休。
树鱼鸟狗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人了,在这个没有空调,甚至连风扇都没有的时代,但凡是有条件的人都会想办法纳凉,而巢湖之滨的龙泉山就是四乡八邻的秀才书生们最喜欢的纳凉圣地。
自合肥东行30里,便是绵延数十里的大别山余脉-龙泉山,龙泉山并不高,但山腰处却有一清澈古泉绵延千年而不绝,龙泉之水常年保持18度,甘甜爽口,龙泉之水自泉眼汩汩而出,涓涓成流,常年不断,滋养着方圆数十里的农田村民。
唐朝张又新评价此泉为“庐州第一水”,北宋欧阳修于庆历五年任滁州太守时,慕名前来龙泉山,品尝甘泉之后,立即将龙泉列为“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记事。
好山好水必然有好寺,龙泉山也不例外,龙泉古寺地处龙泉山腰,龙泉之上,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胜,山上百年以上古松、银杏比比皆是,满眼碧翠,与从寺中流出的甘泉一起,让人洗心革面,全心向佛。
该寺相传始建于曹魏时期,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在佛教大受推崇的唐代,龙泉寺香火极盛,名闻天下,至明代再度兴盛,成为皖中地区寺庙之冠……
好山好水好寺庙,已经足以让人趋之若鹜,但要想让书生们在这个酷暑之时,天蒙蒙亮,就起床跑这么远,也必然有值得追随的好人,好人是谁?自然就是皖中地区赫赫有名的毅甫先生。
说是毅甫先生,但今年也不过28岁,毅甫先生名徐子苓,字叔伟,道光十五年23岁中举,少年孝廉,可谓两江闻名。
徐子苓虽然两次北上,都没有会试得中,但俗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徐子苓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考取功名,即便是当下,徐子苓也不得了,他同乡李文安中进士后,让自己的宝贝儿子李鸿章拜徐子苓为师,这是何等的关系!
徐子苓工诗古文词,兼通医、卜、相人之术,在朝廷大臣间名气很大,他又是姚莹的门生,姚莹辅佐陶澍改革盐政,两淮受益匪浅,人人感激,毅甫先生自然更被人高看一眼,若是被这样的人说几句好话,立刻就会名声大振。
不过毅甫先生如此年青就有这般成就,又有如此才华,自然非常不好相处,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想方设法和他套近乎。
毅甫先生盛夏时分避暑龙泉山,书生们哪怕再劳累,也要想办法赶到龙泉山,他们现在的目标仅仅是毅甫先生,还有毅甫先生的门生,刚刚中秀才,年仅17岁的李鸿章。
两江地区经济发达,文脉昌盛,读书人一大堆,但江南乡试每三年才录取一百来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可以说能够卷死人。
但李文安顺利卷出头之后,李鸿章就变成了北京户口,中了秀才之后,自然可以参加顺天府乡试,相比于卷死人的江南乡试,顺天府乡试中举的难度自然大大降低。
更让大家伙羡慕的是,李鸿章他爹不仅有同乡照应,还有好几个强有力的同科,比如道光皇帝的宠臣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曾国藩,他是道光皇帝亲自提拔的朝考第二名;又比如两广总督林则徐的公子林汝舟……
有这样的出身,偏偏李鸿章的经史水准又出奇的高,大家伙公认有进士之才,能不拉一拉关系吗?未来若是李鸿章出了头,凭借着少年好友的关系,求一个幕职还是大有希望的!
徐子苓对这一切似乎洞若观火,不过并没有说什么,坐在树荫下,他指着群山问道,“诸生,夏日山中避暑已有数日,可有什么心得?”
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起来,有的故意表演自己淡泊名利,当众做了一首诗,“清泉烹茗香,山肴炙可餐。醉来石上卧,此乐复何言?”
有的则是表达对天气无常,民生不安的担忧,也同样做了一首诗,“雨乘风驰狂恣肆,满耳滂沱慑心神。卧寺依窗听夜雨,心忧故园寐不成。”
徐子苓含笑一一点评,然后又问向李鸿章,李鸿章很奇葩,文采风流的他并没有做诗,而是看着山下笑着说道,“山上的人,看山下的人,山下的人,看山上的人,都看出了对方的渺小!”
李鸿章没有做诗,并不是他不会,而是他觉得人人做诗,他也做诗,他如何与众不同?徐子苓很了解门生的脾性,并没有勉强他做诗,他反而非常满意,夸赞李鸿章有悟性,能透过自然现象、感悟山水,窥见人生哲理!
李鸿章说完之后,徐子苓看向了自己的远房表侄刘仁明,刘仁明与李鸿章年岁相当,两人也非常巧,同一年考中秀才,不过与文采风流,身材高大的李鸿章不同,刘仁明身材矮小,平日沉默寡言,不爱说话,遇到一群人聚集到一起,他总是躲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倾听,很少做诗。
徐子苓没有中举前,刘仁明作为远房亲属之子就被送到徐子苓处读书,发现刘仁明的异常后,徐子苓曾经询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刘仁明的回答是他是天生蠢笨之人,除了有些韧性,肯努力之外,并无长处,也没什么捷才,写出来的诗文说好听一些是质朴,说难听一些就是太直白,没必要丢人。
徐子苓听完,不仅没有瞧不起他,反而对这个远房表侄非常看重,自十来岁起就带在身边,悉心培养,也正是在徐子苓的教导下,刘仁明才在十七岁的年龄考中秀才,虽然只是吊车尾的附生,但那也是秀才,社会地位已经大不一样了!
徐子苓也没指望刘仁明说什么,但出乎徐子苓意料的是,刘仁明竟然主动做了一首诗,“时过夏至年过半,阳极阴生日渐偏,春蚕已死留丝帛,敢问人生几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