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刘仁明开始了出行,这不是他第一次出门,今年上半年他参加院试就是乘船经巢湖入江,然后溯江西上到达省城安庆考试,这一次则恰恰相反,从巢湖离开后,他要顺江而下,出裕溪口,至南京,最后到镇江扬州这一对卡住运河长江交汇处的城市。
刘仁明站在船头,看着一轮旭日东升,刘仁明心情很好,与上半年赶考时多少有些忐忑不安不同,此时的他更多的是踌躇满志。
当他看到河岸处人流稠密,各种商贩叫喊声清晰可闻,而码头附近的苦力,一个个盘着辫子,在秋冬的早晨还光着膀子,低着腰,扛起一袋袋沉重货物上船时,他的心猛然间被触动了,他需要更加努力,更早更快的改变这一切,这些勤劳的人民完全有理由过得更好一些!
刘仁明很清楚这座繁荣的县城,注定将会在接下来的太平天国战争中化为乌有,这是合肥特殊的战略位置决定的!
从战略上说,合肥所在的江淮丘陵属于大别山余脉向东北方向的延伸部分,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既有有南淝河、杭埠河、滁河等长江水系,又有有东淝河、池河等淮河水系。
合肥以西是大别山脉东段的隆起地带皖西山地,合肥以东则是江淮丘陵中地势较高的张八岭地区,有老嘉山、琅琊山等领峰,所以南来北往无论是水道还是陆路都要由合肥经过,如此一来,傍水而建的合肥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南北水陆要冲。
受地形、水文条件的制约,合肥两侧区域难以做大规模的兵力运动,皖西山地、张八岭山高林密,作战不利于回旋;杭埠河、滁河都是由西向东流经江淮区域,不利重兵集团的南北运动和保障补给,故而合肥虽有便利的水陆交通,但周围群山环绕,易于守卫,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方进攻北方,由长江到达濡须水,入巢湖后再由江淮运河经寿春入淮河,再转涡水等河流可入中原腹地;占领合肥后还可以直接西去,经六安陆行到达豫州南部。
北方进攻南方,既可以直接由水路到达长江;也可以从合肥向东沿江淮丘陵的南麓而行,过大、小岘山(春秋时期伍子胥所过楚国昭关即在小岘山上),到达历阳(今天的和县)的横江渡,直面长江要塞采石矶。此外,还可以由合肥直接南下,沿巢湖西岸及皖西山地的边缘向西南而行,到达战略重地安庆地区。
所以明代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总结道:“府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陈、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附其背矣……盖终吴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为魏守也。”因此,江淮地区一有风吹草动,合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他记得没错,接下来的太平天国战争,以南京为首都的太平天国迅速夺取了合肥,击杀了湘军第一代大佬江忠源,恰好此时淮北捻军崛起,在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四省交界地区频繁活动,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所以合肥一线的战斗就变得异常残酷。
刘仁明曾经考虑过未来怎么走,呼应太平天国造反这条路他确实想过,但走这条路最大的问题是初期怎么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稳定地盘,这是非常难的活。
此时的清王朝虽然腐朽,但没到脑残的地步,执行力还是相当强的,你这边刚刚夺取某一个地方,内部有熟悉地方的地主团练没有剿灭,外部有清军呼啸而来,你的精力肯定要放在对付内外敌人,搞建设培养新人什么的都非常仓促。
刘仁明很清楚他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立足崛起,最大的底牌不是他能打,会玩政治手腕什么的,这都扯淡,他真正的底牌是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理解。
所以若是被清王朝困住,他的优势压根发挥不出来,他并不觉得自己打仗的本事会比太平天国和捻军那帮英雄们强,而太平天国在南京一带死扛,而捻军则到处流窜,两只不同模式的起义武装最终都被绞杀了,他真得能成功吗?
无数次推演后,刘仁明的答案是希望不大,所以他能够选择的就是走曾李的路,通过搞团练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武装,而清末搞团练的人非常多,刘仁明凭什么能够出头,最终掀翻清王朝,这就需要发挥他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理解。
概括起来很简单,与洋人交好,初期购买洋枪洋炮打地盘,等有一定家底了,就要建立起初步的军事工业,等到搞出十万人的近代武装,且能保证后勤供给,他就可以横扫天下。
所以发展之初的根据地一定要选好,他曾经考虑过老家合肥,但合肥不行,合肥的战略位置太重要,清军和太平天国都非常重视,你在合肥搞团练,肯定要不断厮杀,虽然部队的战斗力会锻炼出来,但频繁打仗就算有天大的家底也扛不住。
前世太平天国中前期,合肥一带的团练始终做不大,即便李鸿章翰林变成了绿林,也无济于事,只能是先死老爹,再死老婆孩子,灰溜溜的给曾国藩当幕僚。
相反有两湖作为大本营的曾国藩就不同了,起家就有一万多大军,虽然时不时打败仗,但始终后路无忧,可以放心大胆的一一攻取武汉、九江和安庆,一步步的攻入到南京。
不是机缘巧合,太平军三河大捷,重创湘军,李鸿章根本捞不到机会组建淮军,也就没有了出头之日,所以仔细研究这段历史后,刘仁明很清醒的认识到合肥是用兵之地,而非起家之所。
那么最合适的起家地点在哪里?一开始刘仁明想到的是上海,但上海华洋混杂,又是清政府的财富重地,一旦被占据了上海,财政彻底崩溃的清王朝必然倒灶,但在清王朝实力没有被明显削弱前,想在上海起家同样很困难。
虽然他可以想办法与洋人交好,但他必须掌握足够的自主权,而圆明园被烧之前,清王朝又和洋鬼子关系紧张,你讨好了这头,另外一头自然不满,一个不小心就是里外不是人,刘仁明真心不觉得自己能够做到三个鸡蛋跳舞,哪怕是阎锡山,最终也不怎么样。
所以上海这个地方是好,但能不能有效控制住,真心说不准,还有一点,在上海立足,少不得要和江北、江南两座大营的绿营兵打交道,这帮家伙打仗不行,折腾的本事不小,若是两个大营给他下一道命令,让羽翼未丰的他进攻镇江南京,他是听,还是不听?
所以他必须寻找一个清王朝和太平天国相对不那么重视,可以打造成大后方,但同时又能有效干预各个战略要地,通过不断的的搏杀练兵的地方,如此机会成熟,就可以迅速做大,盘踞一地,不管是做军阀,还是造反,都容易得多!
刘仁明私下琢磨过很久,合适的地方首选是出戚家军的浙江,其次是苏北,但这是清代呀,他是安徽人,空着手跑到浙江拉队伍,浙江人说话他都听不懂,他搞个屁呀!
所以考虑到乡土关系,肯定是苏北更合适一些,毕竟两淮是一家,大家说话都听得懂,而且也很方便把势力延伸到合肥,并招募人马。
而在军事上,盘踞苏北一带,主要的敌人是捻军和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不仅可以顺势建立骑兵,还不需要直面太平天国的主力,这是发展初期必须的,刘仁明可不想和曾国藩一样,表演什么投河游戏。
而在政治上,只要初期不像曾国藩那样出头,上来就拉起一万多人的队伍,而是选择稳扎稳打,从一两千人出发,逐步建立武装,不仅对手下的武装有足够的控制力,而且不会被当成眼中钉收拾,可以较为低调的发展。
乱世之中,要想真正成功,内部必须团结一致,战略上也绝不能做出头鸟,那样会遭最毒的打,一个不小心就Game over,现实不是游戏,刘仁明的命就一条,如果他不想被千刀万剐,他必须走一条最稳妥的道路!
经济上,苏北那是出盐的地方,如果手里有一只武装,武装贩盐,也比较容易解决财政问题,而且前世的状元张謇在苏北种棉花,搞纺织业非常成功。
他完全可以有样学样,毕竟纺织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当家产业,非常容易来钱,哪怕是织成土布,在这个时代也不愁销路!
资源上,徐州有煤炭铁矿,铁矿品位较高,发展初步的钢铁机械和化学工业应该没有问题,海州也就是后来的连云港又是相当不错的港口,可以与上海相连,遇到什么事情可以迅速反应,比如遇到小刀会起义什么的……
所以研究来,研究去,苏北都是最适合他发展的地方,刘仁明把发家的地盘选择在苏北,而且是靠近北方的徐州海州一代,既然选择在苏北,现在就要开始做准备了,扬州之行只是第一步,不过刘仁明并不知道,当他踏出这条路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可以供他发挥的空间太广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