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翼父子两代翰林,这一次作为乡试副主考各种收入自然不菲,一趟下来各种灰色收入就有五千两银子,现在虽然戴罪,但小日子过得很不错的,这一桌子菜有鱼又有肉,刘仁明自然可以大快朵颐。
刘仁明这一趟拜访的目的已经达成,心态相当坦然,又对胡林翼没啥好期望的,出了这种破事,老胡肯定要降职,接下来能到哪里都不知道。
而且他琢磨着老胡这样一个浪荡子,又和左宗棠那个异类关系极好,应该也不是那种特别在乎礼节的人,所以刘仁明该吃吃,该喝喝,喜欢炖生敲的味道,就又要了一碗,一点都不见外。
看到他这样的做法,胡管家在一旁相当愕然,你咋就这么不客气呀,胡林翼反而不怎么在意,他脸上露出了笑意,我辈岂能为礼法所限!
胡林翼有一种感觉,眼前年青人和他以及老朋友左宗棠本质是一类人,只是刘仁明出身太差,他不得不小心翼翼隐藏自己,今天展现出来,或许是因为他从种种传闻中知道他是什么人,亦或是他在试探传闻是否属实。
胡林翼微笑着点点头,然后说道,“炖生敲确实不错,昔日吾护送岳母至江宁,后又在江宁多日,颇爱此菜,只是吾年岁日长,更喜欢茹素,这道菜吃得已经不多了!”
刘仁明用餐巾擦了擦嘴,很是不以为然,“学士今年三十未到,即将步入人生鼎盛之时,何谈年岁日长?此次科考虽然出现些许意外,但学生倒觉得是好事,可以出京大展所长!”
胡林翼笑着问道,“云亮,汝意吾当请命为临海之郡县官,抵御英夷骚扰?”
“现在朝廷上下普遍轻视英夷,但又不知英夷之内情,此时为临海之郡县官,有功不受重视,有过反而被重究,非英雄用命之所!”
胡林翼顿时一愣,此子竟然还善于揣摩人心?只听刘仁明继续说道,“今岁秋收,官府征税甚急,商贾又从中渔利,一两银竟需2600余文方可兑换,而国朝之初,一两银只需700文即可兑换,相差几近四倍……”
胡林翼听完这里,连忙打断,“汝意吾已知晓,不必往下说了!”
自清朝建国以来,两百年间赋税几乎增加了四倍,老百姓怎么可能吃得消?各种各样的造反肯定不断,所以刘仁明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建议他用老百姓的血染红顶戴,从而获得一个干吏的名头,他又是翰林出身,还有岳父的遗泽,未来自然前途无量!
胡林翼多么聪明的人,哪里还不明白刘仁明的意思,他深深看了一眼刘仁明,然后缓缓问道,“云亮关心国事,又喜爱谈兵,看来欲求此仕进之途?”
刘仁明很干脆,“学生家境贫寒,江南会试又实在太难,学生欲一展所长,不得不另寻他法!”
“你倒是坦率!”
“学生自知瞒不过学士!”
“成为幕僚也是不错的道路!”
“所以学生无比希望学士早日振作,以学士之才未来必然可以效仿令岳,坐镇一方,为朝廷分忧!”
“你就放心吧,本官不是那种矜名妒能的小人,汝今日之进言,吾必上报朝廷!”
胡林翼哈哈笑了起来,他并不觉得刘仁明的做法有什么不对,本朝要想为官,说到底就是四条路,第一条是满蒙权贵们所有的,人家生下来就有庄稼皇粮,想当官也容易,只要愿意学,考一个笔贴式也容易,就这样还有还有人不乐意,整天提着一个鸟笼子,但这条路与汉人无关,只能干看着流口水。
第二条就是胡林翼这样的,通过科举正途一步步走上来,但这条路也同样无比艰难,就刘仁明那文章和试贴诗水平,想考上进士,除非太阳从西面出来。
第三条路就是买官,这条路倒是不错,但买官需要遇到天灾人祸,而且就算买到官想成功候补上,也不容易,需要到处钻营,运气好几年就搞定,运气不好,十几年,几十年都不一定搞到实缺,没有足够的家底,想走这条路,同样想都不用想,刘仁明自然也不可能。
所以刘仁明只能走第四条路,向朝廷献策,或者创办团练这一类活,一步步往上爬,这条路行不行,当然行,当年白莲教造反就让一堆人获得了机会,现在刘仁明明显嗅到了机会,没想到他竟然钻营到自己这个翰林处,或许也有烧冷灶的想法……
胡林翼很清楚,刘仁明这一类人任何时代都不会少,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冒出来,数不胜数,所以统治阶级一旦发现有这样的人,就得想办法拉拢他们,用种种办法,而不是排斥,甚至压制他们,那等于逼着他们成为陈胜黄巢那一类人!
作为骄傲的翰林,士大夫集团的未来之星,胡林翼自然知道这一点,而且在自己受到严重打击的现在,刘仁明愿意烧他这个冷灶,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也一扫这些天的郁闷,高兴之下,给了刘仁明一个承诺。
刘仁明自然要表示感谢,饭后两人又一次交谈,在翰林院读过很多书的胡林翼继续考教刘仁明,天南地北和他谈个不停,不过刘仁明觉得今天上午表演的差不多了,对于下午胡林翼考教的很多东西,他开始有意藏拙,甚至也不算藏拙,很多东西他确实不知道,或者只知道一些皮毛。
胡林翼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也懂观人之道,他通过刘仁明的种种反应意识到眼前这个年青人读书不多,这一点都不奇怪,家境贫寒的年轻学子能有一套科举教科书就不错了,想博览群书根本没有条件。
但刘仁明很聪明,他竟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传抄的邸报等等察觉很多东西,虽然有些肤浅,但这是天生的政治敏感,这种人哪怕做不了官,作为幕僚都是一把好手,怪不得徐子苓把他推荐给魏源,估计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胡林翼隐隐察觉刘仁明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角度很奇怪,但又能自圆其说,与一般的学子多有不同,这也引起了胡林翼极大的好奇。
所以在长谈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胡林翼甚至想让刘仁明和他住在一起,不过听说刘仁明已经租了一个房屋,也有随行,这才放他离开。
其后连续几天,胡林翼都召刘仁明交谈,往往会交谈一到两个小时,更是加深了对他的认识,这一天下午,刘仁明准备告辞离开,胡林翼叹息一声,告诉了他一件事。
朝廷对他们这一次江南乡试的处理已经下来了,主考官吏部侍郎文庆被降职为四品,而他也被降职为七品内阁中书,他即将和文庆一起返回北京。
一颗大石头落了地,老胡就询问刘仁明,你提出了一个很好地意见,我已经给朝廷上书了,朝廷怎么奖赏我不管,我是要给你一些好处的,说说吧,想要什么。
刘仁明想了想问道,“学生曾在徐师处读过《皇朝经世文编》,十分惊叹天下竟有此文,不知学士处可有?”
刘仁明不求他物,反求此书,胡林翼更加喜欢了,作为经世致用学派的一员,他自然希望本学派的人才越来越多,不过他还是摇摇头,“吾虽有此书,但却在北京家中,不过获得此书不难,汝后日一早过来,吾再与汝!”
刘仁明大喜,“多谢学士!”
“这本书早已经刊印,不算是奖励!”胡林翼笑着从书房中拿出了一本手写的小册子,“此乃翰林院诸位贤士平日得意之作,汝可多加揣摩!”
胡林翼拿出来的可是一样难得的好东西,这些人能够成为翰林,文章必然写的非常好,这是必然的,刘仁明多多揣摩,对他提高科举成绩自然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江南乡试主考官,肯定是翰林院出来的,若是阅卷的时候发现自己过去一篇文章的用词出现在某个考生的卷中,他会怎么想?
确实有可能是意外,但更多的是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一般来说,只要不是有非常明显的错误亦或是文章写的太臭,基本上都会认真考虑一番,不至于看过之后,就丢一边。
科举是敲门砖,大家伙都是知道的,如果可以选择,还是走科举正途更好一些,连续几天交谈下来,胡林翼对刘仁明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估,这个人是非常出色的经世之才,虽然因为年青,有些说法还显稚嫩,但只要历练一番,很有可能会成大器。
刘仁明又这样年青,完全可以尝试在科举的路上多走一走,所以胡林翼才把翰林院诸位同僚私底下编写的文章拿出来,说白了,这就是潜规则,只要用过这些文章上面文字的人,乡试考官看到了,自然要给点好处,哪怕上了副榜成为监生,也比普通的秀才强多了!
不过这一类的手抄本肯定是非常珍贵的,大家也都比较小心,不是看好的人不会提供,刘仁明有本事,自然值得胡林翼帮一把,更重要的是,这一次刘仁明实际上帮了胡林翼一个忙,他也需要还人情。
刘仁明提意见之后,胡林翼这几天除了和他交谈,并没有闲着,他也找来了不少兵书,发现前朝文献中确实有水雷战法的描述,如此一来,刘仁明建议的可行性就更大了。
所以胡林翼昨日说服文庆一起上书,而且是文庆为主,不管清王朝是否重视这个建议,文庆和胡林翼总会有一个关心国事的夸奖,这会加快他们官复原职的时间,这等于还了文庆一部分人情……
除了给书以外,这一次作为副主考搞了五千两银子的胡林翼又拿出两百两,赠送给刘仁明,让他先安心学习几年,多读一些书,增长见闻,他还年青,不要太着急仕途,多读一些书,时间还来得及!
刘仁明倒也不客气,接过书和银票,深施一礼,然后连句感激的话都没说,就告辞离开,等他离开后,胡管家就在念叨,这个书生好生不识礼数,老爷给了他这么多好处,他连谢都不谢一声!
胡林翼瞪了他一眼,“汝懂什么,还不赶紧去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