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对于皇子的考核,康熙只能承认太子作为储君的见识是足够的,虽然其他几位成年皇子不在,但是康熙不认为那几位可以如此清晰的说清楚蒙古人该如何统一诸部,从而变成威胁中原的存在。
至于太子的应对,康熙其实并不认同,不是说这两个应对之策不够好,而是有利于中国,但未必有利于大清。出海道前往印度,从西藏靠喜马拉雅山的一端去寻找通往西藏的道路,这就打破了大清的禁海令,假如不放开汉人出海的禁令,那么光凭满人的力量是无法建立起一支能够确保中国到印度的海上之师的。
这一点在三藩之乱前大清和郑氏台湾的对峙中已经非常明显了,哪怕郑氏占据着距离大陆咫尺之遥的厦门岛,满人指挥的大陆水师和陆营也依然是惨败。
厦门之战的结果告诉了满人,水师和陆战完全是两码事,试图用满人来管理水师的后勤及组织,那就是等于给汉人水师送人头。
对于一支满人无法管制的军队,那么满人是不可能去支持建设它的,如果不是三藩之乱使得满人的势力衰落,康熙需要得到汉人的支持让满人八旗回血,也希望消耗一部分南方士大夫们的实力,那么他是不会同意施琅重建水师的。
而台湾收复后,康熙立刻减少了对于水师的投入,并废弃了40-50米长的大船,重申了禁海令,除了少部分地区的渔民可以出海且不能跨省外,其他地区一律不得造船出海,甚至严禁制造两桅以上的船只。
于是,那些支持朝廷建造水师的东南豪族,算是白白投资了满人的水师建设。他们原本以为只要收复了台湾就能废除禁海令,从而恢复之前的海上贸易,但实际上满人并不是为了防止郑氏获得岸上支援下达的禁海令,而是借此机会彻底杜绝了汉人出海的机会,因为满人认为海外和大陆消息难通,很容易形成台湾郑氏这样的海外反清势力,这显然是不利于自己统治的。
而太子试图绕道印度寻找便捷的通往西藏的新路,一旦这条路找到,那么就意味着满人不得不同意像施琅这样的汉人去建立独立性比较强的水师力量,要知道康熙为了在攻克台湾后把施琅弄回北京不知废了多大的力气。
按照太子的这个主张,那么就等于他之前算是白费力气。而且没有了施琅,能够组建海上新师的,恐怕是更加不可信任的汉人,那么他过去压制这些效忠大清的汉人水师将领,又是何苦?
发展河套,同样也是问题,蒙古人不善治水和耕作,能够搞这些的只有汉人,而满人统治蒙古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让蒙古人和汉人过于亲密,以防止蒙古人从汉人那里获得粮食、钢铁,最终让蒙古脱离了大清的控制。
虽然康熙整天对汉人大臣吹嘘,满人的根本在于骑射,一百个步战的汉人也打不过一个骑在马上的骑兵,但实际上康熙一直都清楚,游牧民族但凡能够崛起,必然是既能种田又能打铁的,金朝当初在深山老林里居家过日子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而满洲的崛起也是因为当初努尔哈赤麾下的军队并不仅仅只有满人,还有从大明治下逃离的汉人,正是这些汉人为满洲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钢铁和铠甲,从而让满人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
林丹汗为啥打不过人口更少的满洲,是因为满洲的披甲兵远远超过了林丹汗麾下的察哈尔铁骑,每次满洲和察哈尔作战,都能动员起2000以上的马甲,而林丹汗号称40万户大汗,可他部下的披甲兵估计都没有一千,因为在汉人封锁了对草原的钢铁输入后,蒙古人连铁锅都没得用,哪来这么多铁打造铠甲?
反观满洲这边,沈阳的打铁铺子在皇太极时期能绵延十余里,可以说满洲的钢铁早就在皇太极时期已经自给自足了。而这么多打铁工匠,自然不可能都是满人,实际上这些工匠都是汉人,满人对待工匠的态度,和成吉思汗对待工匠的态度其实差不多,都是视为宝贵的资源,不许轻易斩杀的。
努尔哈赤也是在后期昏了头,才开始不分青红宅白的屠杀汉人,一度让满洲治下出现了人力匮乏的景象,最后还是皇太极征伐朝鲜,从朝鲜夺取了大量的人口填补了辽东的人力,才能让满洲从努尔哈赤时代的粮荒渐渐消失。
所以满人虽然整天把满蒙一体放在嘴上,但是对于蒙古人敢收留汉人在漠南搞建设,是极为忌讳的一件事,为了防止蒙古人收留汉人,满人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要调查各旗的人丁数量,以防止出现不正常的暴涨。
建设河套和内蒙西部的城市群,这显然只能是人口数量众多且文化程度较高的汉人来做,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放开汉人进入草原的限制,康熙之前虽然不得已放开了对长城沿线土地的开垦权力,但这是因为蒙古人整天缺粮,他又不能就这么让蒙古人饿死,所以就需要在长城边上开拓荒地,然后就近救济蒙古牧民。
但是河套地区差不多是内蒙西部的核心区域了,这可不是长城边上的黑地可比的,一旦开始动手建设,实际上就是在河套地区建立起了一个汉人中心区,或者确实能够挡住准噶尔人南下,但是对于满人来说,这个汉人占据优势的地区中心,同样是对满人统治的威胁。
所以康熙也是非常的为难,太子的这两个建议背弃了首崇满洲的原则,如果这是一个汉人大臣提出的,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并把这位大臣流放掉,因为这显然是一种包藏祸心的建议。
但这是太子提出的,以太子的身份能够站在中国而不是大清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其实很难得,康熙认为自己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必然康熙二十八年他就意识到西洋测绘地图必然会极大的便利军事和政务,但直到去年他才下定决心要对全国做一次精确的测绘,以利国家治理需要。
老实说康熙能够最后下决心,还真不是为了发展科学,是他想要在死之前看看自己治理的天下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才同意了耶稣会的测绘全国地图的建议。所以为了维护大清,有时候就不得不损害中国的利益,哪怕康熙知道这种技术在未来或者真的是大有益处的,可一想到汉人会因此变得强大起来,他就忍不住想要推迟下去。
但是康熙也承认,虽然大清和中国的利益不同,作为满人皇帝要把大清事事放在前面,可你也得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利益,否则两者一旦冲突起来,你却不知该如何进行调整,这个皇帝还怎么当的下去呢?
太子的建议虽然不入耳,但他能看到中国的利益,这在格局上就已经适合了康熙的标准,这个时候康熙倒是有些可惜起太子的才能了,不过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看过了外藩蒙古之后,康熙的车架终于开始回程,先回热河行宫,很快又返回京城。十月,康熙于畅春园内西厂阅试武举骑射技勇,下令准许今后汉军旗报考武举,并令八旗善射者在武举面前表演射技。
对于今科武举,康熙是不太满意的,他认为不如往届,要求内阁和兵部大臣对此加以重视。
而在和皇子们宴会时,康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八旗监生和护军骁骑现在都喜欢考科举,有的人虽然挂着武职,但却几乎都在衙门内做事,没有在军中历练过,这样下去八旗子弟就会变得越来越文弱,该怎么才能扭转风气?
其实几位成年皇子知道,八旗的问题比康熙说的这些还要严重,肯读书考科举的都算是比较上进的,还有许多八旗子弟干脆是玩鸟架鹰,连书都不读,就在家里吃着铁杆庄稼,毕竟满洲男丁七岁就能领全俸了,差不多是一年20石大米,相当于北方20亩上好水浇地的产量。
按照一个人一年4石口粮计算,20石差不多够养活一个5口之家,所以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如果家里不止一个男丁,那么这个家里想要享受一下生活,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由于八旗男丁除了打仗外,不能从事其他行业,所以拿着铁杆庄稼享受,实际上是八旗男丁唯一能做的事,毕竟只要考不上科举,那么等到上战场的时候,他们还得去替爱新觉罗家卖命,不享受做什么?
这一次康熙和诸皇子夜饮,成年皇子几乎都在场,连大阿哥也在,被释放的大阿哥在康熙出塞后一直没动静,康熙回京后抓不到这个儿子把柄,也只好把他召来和其他儿子一样对待了。
不过在宴席上,大阿哥的脾气依然没改,还是时不时的嘲讽太子,甚至在康熙询问八旗子弟开始尚文的风气该如何扭转时,也抢在了太子之前进行了回答。
大阿哥的行为让三阿哥十分之看不惯,就连四阿哥也一直注视着太子,似乎等待着太子对大阿哥进行驳斥,好跟着表明自己的心意。
只不过太子并不介意大阿哥在宴席上事事要压自己一头的举动,他很清楚大阿哥是为了向其他弟弟们表示,他还没有放弃对储位的渴望,以此稳固那些在他背后支持他的家族。
大阿哥这些举动的目标实际上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其他成年弟弟,很显然大阿哥被释放的这几个月,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康熙把太子势力清除干净后,第一个出局的就是他,而不是想要把他立为储君。
所以大阿哥今天才会这么积极的争夺风头,就是在警告弟弟们,是自己和太子争夺储位,他们没资格插手。如果大阿哥的目标是太子的话,刚刚释放出来的他应该隐忍着等太子出现破绽时,再狠狠地咬上一口才对。
而大阿哥抢在太子之前回答康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八旗问题上其实没什么可说的,不要说几位皇子,就连康熙自己对八旗腐化堕落的作风也只能敲打,而不是伤筋动骨的进行整顿,因为他也不敢让八旗上下觉得自己过于苛刻了。
八旗开始尚文,根本的原因就是除了科举之外,八旗子弟压根就没有其他出路,要么就每天逍遥然后等着上战场,所以有点上进心的可不就去读书了。
你要八旗有上进心,起码得给别人一个选择的机会,一辈子习武就为了等待一次上战场拼命,这又不是入关的时候,事事都要满人去拼命,那么多绿营放在那里不去让他们拼命,反倒事事让满人去拼命,这不是笑话么。
所以这件事其实是无解的,只要爱新觉罗不肯解除八旗作为私兵的用场,那么八旗兵丁是没有国家观念的,他们只有主子这个效忠对象,那么就不可能避免八旗的腐化。
大阿哥抢在前面回答,就是因为他说的不过是一些老调重弹的东西,比如加强考核,提高对于有上进心的八旗兵丁的奖励等等。等他说完了,大家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难道还指望有人说该对整个八旗旗务进行整顿吗?那岂不是让八旗上下反对你。
因此在大阿哥说完之后,太子原本是想敷衍几句把这个问题搪塞过去的,他虽然对于八旗的腐化堕落是鄙视的,但八旗的腐化堕落和他有啥关系,他又不是真的满人。大清早点完蛋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是件好事。
只是在他的视线掠过了厅内站立的几位满人侍卫后,他突然又改变了主意,因为他意识到这场宴会上各位皇子的表现肯定会传入八旗上下耳中,他虽然对八旗势力没什么好感,可也知道八旗势力其实是决定帝位的一票,康熙能够搞定太子的势力,就是因为康熙在八旗中获得的支持更多。
在太子势力被重创的今天,他和大阿哥一样需要重新确立立场,从而避免八旗上下觉得自己已经丧失了心志,这将会使那些中立派抛弃他,寻找其他皇子下注。一旦让康熙掌握了这些中立派的想法,那么他这个太子就可以真正的被废除了,所以太子话到嘴边又改了敷衍的态度,而是认认真真的提出了整顿八旗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