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东宫会议

第九章:东宫会议

  这场因统治者应对过度激进而引发的人为政治灾难孕育了众多受益者,其中暗中操纵的李鸿章和蒙然不知从中得利的袁世凯颇为引人注目。

  李鸿章借机猖獗抨击政敌,对其进行清除,并通过安插亲信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追求改革的洋务派在朝堂上占据优势,如一股清风吹拂着政局。

  袁世凯则以这一政治灾难使大清王朝更加衰弱,同时激发人民觉醒的火花,为未来自己争取更多权力的空间,减少改革和政权夺取的阻力,如闪电般劈开道路。

  这一灾难也为海外革命党人提供了更多机遇,他们更加勇往直前,向受清政府控制的大陆进军,发动更多起义,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如星星之火即将蔓延大地。

  与此同时,这场动乱产生的威波也实实在在的冲击着一江之隔的朝鲜。

  ……

  在叫谍案发生后,袁世凯看着报纸里面报道的帝国乱象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当中。

  她实在没想到,自己效忠的这个大清帝国连这点事都干不好,搞成了这么大的一个动乱,此时袁世凯非常害怕,担心历史上面自己要用到的和想拉拢的人才不会因此受到牵连。

  并且满清政府自己也无能就算了,还派来了一些酒囊饭袋过来自己这边捣乱。

  所谓的“特派”钦差,粘杆处王牌,实际上就是屈打成招,滥抓无辜的主。

  来到朝鲜,除了公款吃喝嫖赌,收贿分拿卡要时专业且精明外,几乎一无是处。

  不过这样也好,顺坡下驴的袁世凯想着利用他们借刀杀人。

  首先,袁世凯故意把他们两个宝贝推向前台,然后自己做出无可奈何只能听从圣命的样子不阻止他们乱抓乱杀乱搞,把朝鲜搞得鸡飞狗跳天昏地暗人厌狗嫌后,自己再众望所归下请这两位神仙下台自己再上台重新主持局面拨乱反正。

  不仅收获了一波人心,请走了两个瘟神,还平衡了朝鲜的势力,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的同时还让朝廷这个空降指挥歇菜。

  并且打击了朝鲜的亲清派,让原本一边倒的局势恢复了平衡自己又成了各方势力谁都离不开的居中人物了。

  (亲清派他们并不是效忠于袁世凯,而是直接效忠于清帝国,这是袁世凯不能接受的但又不能直接动他们,只能用这种手段)

  至于朝鲜的日本间谍问题,袁世凯看着已经陷入内乱的大清感觉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袁世凯想出的方法是保持原有的计划不变的同时更换官僚,扶持一批新的来取代旧的。

  (也是该换了,因为封建王朝末期都几乎是老人政治舞台上的都是70以上的老人,依靠他们,袁世凯是无法完成朝鲜的工业化之梦的。)

  但在官场政治,这种人事变动势必会影响各方势力,袁世凯为了能够让朝鲜脱离日本间谍的阴影又不至于像他的祖国那样大乱迭起,只能够假模假样的来邀请各方势力共同商议。

  (当然,袁世凯也不可能告诉他们自己最深层的思考,那就是趁机抹去朝鲜老一辈的忠臣良将,并安插自己帮助未来改革的亲袁派新秀势力。)

  于是一场史称东宫会议的历史重要会议就这样开始了,而这场会议被史学家称之为最不民主的会议,是专制的典型象征。

  几乎所有朝鲜的政治派系都受到了邀请,所有人都心事重重的走向了袁世凯所在的东宫。

  在东宫会议开始之前,会场内气氛紧张而压抑。各方势力的代表们坐在分开的位置,双方目光中透露出警惕和怀疑。袁世凯坐在主席席位上,脸上带着一丝深思。

  "各位,我们现在面临的局势不容乐观。清帝国已经陷入动乱,而满清政府的无能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如果朝鲜再不解决日本间谍问题,我们必将步清政府的后尘。

  随后他站起身,弓着背双手支撑着台面对着在场所有人说:

  我们必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再让日本间谍肆意妄为了!"袁世凯的声音沉稳而坚定。

  会场中立刻爆发出一片议论声,代表们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有些人主张强硬对待日本的侵犯,将他们日本人全部驱逐出朝鲜并闭关至少断绝与日本的来往;而另一些人则担心这样做会引起更大的混乱和冲突。

  袁世凯目光扫视着会场,他明白这些代表们的背景并不干净,大多数都是与各方势力有所牵连的老人。他决定安排一些新的年轻官员来取代他们,以扶持新力量并实现平衡。

  “各位,请听我说。”袁世凯提高了声音,让会场恢复安静。“我们需要一批背景干净、有能力的新秀来帮助朝鲜摆脱日本间谍的阴影。我提议选出新的年轻背景干净的官员用来代替已经年老在外的老人——各位,如何?"

  他的话音刚落,会场就炸锅了。

  大家纷纷表示反对,袁世凯见状,笑着补充道:"我希望各位可以给我一个满意答复。"

  这已然不是商量而是命令或告知,袁世凯已经首先把桌子给掀了。

  袁世凯的话音刚落,便有人提出质疑:"袁大人,如今(朝鲜)王国已经被清廷彻底掌控,难道在座的各位还有谁觉得我们朝鲜还能够自己选择国家的命运吗?名为商议实则逼迫吧!大人权势滔天,哪怕是明天朝鲜王国还存不存在不也是阁下的一句话吗?!"

  这一句尖锐的话语戳破了两国关系的薄薄外衣,一下子就击中了每一个朝鲜人内心最深处的担忧。

  说话的是一名身材矮小的老人,看起来是一个十足的民族主义者。袁世凯听闻,微笑着点头说:"我当然知道,但是不管是我还是各位本土的各方势力,都不愿意朝鲜出现这等祸端。

  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这样做啊,因为你们没有别的选择!

  如今,你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依靠大清的力量来抵御外敌,保持独立让国家恢复安宁和平稳定。如今,也只有大清帝国有着这个能力和意愿!(说句难听的,我还没有下令钦定而是让你们选已经很给面子了)。"

  袁世凯的话让全场的人都噤若寒蝉,纷纷低着头,哪怕是朝鲜国王和闵妃都无言。

  袁世凯见此,嘴角扬起一丝冷笑,接着又看向了朝鲜的官员:

  “现在,选出你们的新秀名单吧……”

  一群人低着头不敢抬头看袁世凯。

  "他们知道尽管这个总督的国家陷入了内乱,但他手上有10万当年大清帝国最能打的军队并且在一开始就以朝鲜国王的名义收缴了朝鲜军队的兵权并且扼守了全国重要的地区,想跟他直接抗衡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自己国家里面还有大量的亲华派甚至现在的亲袁派……

  “等等,难道?!”

  一些觉察过来的老油条立马看向高座主席台的袁世凯,看到他那难以捉摸的目光,心中猛的咯噔一下。

  "……好了,各位国际友人,"袁世凯摇摇头说,

  “我确实不愿意让朝鲜再次陷入混乱中,毕竟是大清最重要的藩属国,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配合大清帝国的政策,实现新老人的权利更迭,这也是朝鲜新鲜血液流入,迎新去故的“大好事”嘛。各位老领导,如果害怕谁退了,谁不退,那可以一起退,要退一起退。”

  “不仅是要换血,我们还要制定一个退休制度——我定个规矩,超过或者到80岁的就退,70岁的就上就是所谓的"七上八下"各位觉得怎么样啊?总要把国家交给新生的一代嘛。”

  袁世凯的话语落下,一名身穿黑色礼服的官员站起身,说道:“回禀大人,臣是朝鲜留洋海龟。臣认为,由我们这些新时代少俊任职朝鲜官僚体系,改革利弊推陈出新比较适合。”

  一句惊起万响雷,当所有人都看到他这个不留长发,西装革履,洋里洋气的年轻人时;所有人都终于明白袁世凯想干嘛了!

  "这是想完全彻底的改变朝鲜的社会结构制度!,是推翻,这是一场革命!"

  一些老人看到这一幕,心中暗叫一声糟糕。

  他们不由的将目光投向了袁世凯旁边的闵妃,发现她正在一脸焦急的看着袁世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俞吉濬,我相信你们开化党能够带领朝鲜亡国走向现代化的,就像我们李鸿章李大人带领大清帝国走向现代化那样…”

  袁世凯笑着说,"朝鲜国的命运交到你们各位手上我很放心,希望各位不负众望啊。"

  俞吉濬看着袁世凯那双"精湛睿智"的眼睛,感受到对方的诚恳,顿时觉得胸腔里面燃烧起一团熊熊烈火。

  他大声吼叫着,举起拳头说:"我俞吉濬誓死效忠袁大人,誓死捍卫袁大人的利益!"

  如此高呼万岁,谁又能够想到,他曾经是个铁杆亲日派呢?

  "好好好,很好!"

  袁世凯拍着巴掌,满脸的欣慰神色。他环顾四周,继续说道:"诸位,我的话就说到这里,你们的选择呢?"

  所有朝鲜的高官们都面面相觑,最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臂赞成进行更替。袁世凯微笑着点头,随即又看向了闵妃和朝鲜国王李熙。

  只见两人丝毫未动,没办法,只能够讨论找哪些还算可靠的人替代自己,好让自己的派系能够继续在朝鲜政坛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了…………

  …………

  ……

  在经过漫长而又压抑的讨论,各派终究有了结果。

  看到事情已经完结后闵宪勋和闵妃也纷纷站起身,举起手臂,同时高声宣布道:"从今天起,我们将在朝鲜王宫举行一个新老交接仪式,朝鲜王国从上到地方各省级官员都将出席。"

  ………………

  …………

  ……

  “啪—啪—啪—”“啪——啪——啪——”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

  “好了,你们可以退下了”

  会议结束后,袁世凯对着角落说,黑暗的四周忽然响起了军靴踩动的声音,还能听到刺刀碰撞的响声最后渐渐消失。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