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六章

  虽然惊溃和追击叛军只用了半天就基本搞定了,但是籍此后续搜捕和镇压城内各家的私属护卫武装,所导致的骚变和动荡却足足花了三天时间才重新平定下来。而拿到最终结果的高明,也有不由略微吃了一惊,没想到除了被杀获的两三千叛军之外,这城内居然还有这么多残余武装。

  由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先后捕杀反抗者造成的死伤,就达到了一千七百多人;而被收押和解除了武装的各色人等,更是两倍于此还多;也许这些人马放在昔日号称十万胜兵的淮南镇全盛时期,根本就翻不出什么水花来;但是放在当下居然成为城内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了。

  另一方面,通过查抄这些涉事人家和有关方镇的产业,一次性所得财货物资数十万计;居然顶的上这次出兵过程中的大部分花销。此外,大概还有人数百人就此上了被街头处刑的名单,而被处以徒刑、流放和编管者更是数倍于此,几乎顶的上之前清算吕氏妖党了。

  就在将这些心怀不满或是暗自怨怼的旧属势力,暨此一扫而空的同时;高明也不得不将一些原本需要按部就班、缓缓图之的政策,给提前推行到台面上来了;不然的话,指望这些成分和立场复杂的旧属人员,作为新政权后续经营的缓冲和过度,鬼知道下一次还会给闹出其他什么问题来了。

  但是再次之前,高明得先想办法稳住眼下维持政权运转的核心成员;不然的话也许这边打赢了外部威胁,那边节衙日常运作在明天就要瘫痪了。因此,他很快就见到了自回城之后就解散了部众,而在官衙里以白衣素身戴罪听处的张承业。

  而一起被绑过来的还有他的养父,也是这次重要的幕后主使人,殿中省内供奉,淮南监军院使张泰;以及一干参与其间的家门涉事人等。因此当高明屏退左右之后,就直接拿着一件崭新的紫袍,毫不犹豫披在了对方的身上,这才开口道:

  “虽然暂时不方便给你升职,但我以及请示过高王,可以先假以紫衣以示嘉勉。”

  “为什么?”

  心灰意懒而只想就此请去的张承业,却有些茫然和失魂落魄的苦笑道:

  “事已至此,难道余父子还有什么宽赦的余地么?”

  “你是你,张都监是张都监。怎可以一概而论?”

  高明却是毫不客气打断他道:

  “虽然总有人在我耳边说,你家其实是首鼠两端,两头下注的手段云云;但是我看到的是,哪怕到我回城前的最后一刻,也在努力召集人马与叛党周旋奋战,想要努力挽回局面的岂非也是你么?”

  “竟是如此么?”

  张承业闻言一愣,心中却是格外的百感交集起来:

  “就是这样,”

  高明重重点头道:

  “如果连你这样英勇对抗叛党的范例,都没有一个好结果和事后交代的话;我又怎么去面对那些在此次变乱中,始终忠诚不渝和支持不断的文武部属,所以这就是你应当得的。”

  “可是,我家大人……”

  张承业闻言至此,却是满心苦涩道:

  “此事前后你当然有错,但那是对身边人图谋的失察之过,而不该是不知情下的株连之罪。”

  高明再度打断他道:

  “这也是我没法给你论功升职,而只能先披上这身紫衣的缘由所在。”

  “可是,我又怎敢当得都衙的这一番美意啊!”

  张承业心中愈发感动莫名,却愈是犹豫道:

  “正因为我还需要你卖命啊,也因为你如此能干又与此事大有干系。我也需要你作为榜样,来体现我宽宏的另一面。”

  高明却是理所当然道:

  “正所谓是使功不如使过,既然你有心弥补和挽回,就加倍努力为我做事啊!也算是为你家大人寻求赎免之道了。”

  “当然了,此事之后,你家大人就不能再留在府上了,正巧休养中的高王还差个陪伴,正好一起说个话了。”

  “多谢都衙……主上的一番周全之心了。。”

  张承业最终似乎明白了其中的良苦用心,而诚挚拜谢:

  于是,在初步平定了各路外敌,又顺手收拾了内患,连带安抚好内部的干系,重新将一切推上正轨之后。高明也终于可以空出手来,加快推进下一步的诸多规划和中短期的日程表了。

  比如,以高骈兼具扬州大都督、江淮采访处置大使的名义为背书,举办了一场面向广陵城内广大士人、学子的馆试,既是了为突击式的选拔人才和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摸底,也是为了在原本淮南道院旧址上,即将开办的淮南学馆热身和先期筹备。

  当然了,馆学这种东西在唐代,也不算是什么相当超前的事物。除了朝廷直属的国子监、太学和四门馆之外,其实各道州县地方官府也有相应的官学设置,正所谓是里有里学、乡有乡学、府州县有府州县学,还有诸多私学书院馆孰并行的繁盛时代。

  只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随着藩镇割据和国家财计日渐衰竭,这些各级地方官府的官学,也因为缺少后续投入和维持的支援,而逐渐逐渐衰败和荒废,而将宏扬教化的职能逐步让位于民间兴起的诸多私学馆院,乃至充斥着藩镇背景的学馆。

  而已扬州为主东南八道的情况又会好一些,因为当地远离中原绵连不绝的战火,又吸收了大量南下避祸的士人、富家;再加上本身就是水旱均饶的鱼米之乡;有足够剩余资源来维持当地的文风鼎盛,规避了安史之乱以后“重科举、轻学校”的影响。

  因此,馆试的内容并没有能够脱离时代太多;还是参照了大唐开朝以来六馆诸学的秀才、明经、明算、明法、明书、进士各科的基础内容,然后在掺杂一些源自后世的私货作为筛选条件,好将那些通用的事务文员和专长类的人才区分开来。

  然后,前者以见习教师的身份提供一定的待遇和补贴起来,作为在军队、地方推行和普及教育的基础储备;而后者直接填充到各个部门底层的相对专业岗位中去。以逐渐分化、摊薄、制约和取代那些旧有的官僚胥吏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高明打算面对民间则是以个人名义具列悬赏,举办了一场百工技艺大赛和奇巧物产的赛宝会;前者主要选拔和挖掘潜藏民家的专长人士,以为日后组建专门的技工学校基础。后者则是暨此悬赏收集一些源自海外的特殊物产及其种子。

  当然了,对于馆试的后续运作,高明也有源自后世已经运作相当成熟的科举制度,比如弥封(试卷糊名)、誊录(重新抄录试卷以防笔迹串供)等手段,作为吸引和笼络,在野广大士人、学子之心的大杀器。

  要知道唐代科举考试不糊名,科举能否通过,除了场上考试的成绩,还要看参加考试的人在场外的名气,所以当时流行一种叫做“行卷”的风俗,大体是准备参加考试的人先把毕生所作的好文章、好诗歌甚至是小说杂谈汇成一卷,交给当时在文学方面有赏鉴能力的“文坛盟主”,以求扬名,为考试增加成算。

  此外,特别优异的人才还可以通过高级官员直接引荐或者皇帝直接提拔选用进入仕途。所以当时文人进入仕途,“邀名”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因此产生了很多传说,比如陈子昂砸琴、王维在玉真公主座上演奏《郁轮袍》、杜甫献《三大礼赋》等,皆是邀名的手段。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也是如此,他与诸侯卿相交往,就是因为这些人掌握着“举荐名士”的权力,或者至少具有左右全国舆论的能力,所以才需要投诗赠文,以求闻达。

  这也是原本唐太宗创制科举以来,给寒门庶族出身的人才大开仕途上进的方便之门,以为制衡和抑制士族门阀影响力的初衷;最后被掌握了科举游戏规则的世家大族,扭曲成私家相受小圈子内的垄断资源,最终将黄巢为代表的广大落地士人逼上造反之路的因果。

  当然了,眼下高明所能够掌握的扬州一隅之地,还没有办法走那么远;他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立足眼前现有的资源和人口基数,先把最初级的教育普及给推动起来再说。从这一点上看,扬州反而是具有先天优势所在的。

  在天下五都十三望当中,相对于长安、洛阳这种政治中心加纯粹的消费型都市;或又是北都太原、河北幽州这种边塞军事枢纽性质的巨城;广州和江陵这种内陆或是外海的贸易支柱型城市;扬州和成都则是综合门类最为齐全的贸易兼生产\手工业型城市。

  是以,才有“扬一益二”的天下盛名,而当年两京受到叛党凌迫的时候,扬州也是仅次于成都陪龙停驾的迁都候选之地。只是因为距离上远近的缘故,自贞元以来迁都扬州的提议倒是提过不少,但是一次都未能成行,反而是成都两度迎来了避幸的天子。

  所以,扬州是真的有钱也有足够的人,来推进初步的教育普及和学术启蒙;因此,高明的打算是从军队中办随军营学,营田屯围的流动夜校和蒙塾,城邑内的工读营等三个方面同时推进来;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起一批天然亲附自己的技工、官吏、士官等候补基数来。

  其他的先不说,识字数百和四则运算就是第一个门槛,大多数人卡在这里之后,也就是做些(商家)学徒、(手艺)帮工之类的伙计;但是在相对足够大的人口作为分母之下,还是有概率出现比较拔尖和出脱的分子,然后以这些分子为带动和激励榜样,将更多的人才基数给循环积累起来。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