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唐诏战争番外01——蔡京太师晚唐EA版

第三次唐诏战争番外01——蔡京太师晚唐EA版

  第三次唐诏战争期间,大唐涌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事迹都相当炸裂,但全部放入正文稍显冗余,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就当作免费番外放出,供诸位读者一笑。

  因为今天是第一篇,我们就先介绍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笑),《好汉歌》,启动!

  一阵强劲的音乐响起————

  在懿宗朝以前,整个岭南道都由同一个节度使管辖,治所在广州。

  而在岭南节度使之下又分为所谓的岭南五管经略,即广管经略、桂管经略、邕管经略、容管经略、安南都护府共计五个二级行政区划。

  由于岭南道地广人稀,且广州位置处于整个岭南道的东端,要管理整个岭南就显得太过偏僻,于是在咸通二年,有一位名叫蔡京的官员上书,建议效法朝廷划分江南道、剑南道便于管理的故事,分岭南为东、西两道,各设节度管理。

  岭南东道依旧以广州为首府,统管岭南道东部的广管和容管,岭南西道则以邕州为管所,统管包含安南都护府、邕管、桂管在内的岭南道西部三管经略,两节度大致以容管西界和桂管东界为分野。

  公允的说,蔡京的这个提议本身对于加强朝廷对岭南的管理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可惜的是,就像后来受他启发,在上书建议时故意埋雷的定边军节度使李师望一样,蔡京提出这个建议并不是为了帮朝廷分忧,而是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出任封疆大吏,宰制一方,大捞特捞的机会。

  既然说到这位蔡京,就不得不提他的过往了,他人生经历的精彩程度,比起后来的蔡太师也是不遑多让:

  年轻时候因为家贫,在郓州(对,就是水泊梁山前身大野泽所在的郓州)出家为僧童,被时任天平军节度使兼郓州刺史的令狐楚相中,建议他还俗读书。

  年轻的僧童蔡京采纳了令狐楚的建议,还俗读书,还考中了进士,也就因此结实了令狐绹和李商隐两位名人,还跟贾岛以诗文唱和过,在晚唐文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到了令狐绹发迹的时候,他也靠着这层人脉关系步步高升,到懿宗朝初年本官已经做到了太子左庶子,官居正四品上,有资格直接出镇地方担任节度使了。

  (由于中晚唐基本不存在太子,所以太子椽属也和亲王府椽属一样,仅仅作为本官而存在,只有极少情况下部分椽属会有名副其实的执掌)

  在蔡京提出这个看似很合理的建议之后,正为安南乱局而苦恼的朝廷和懿宗如获至宝,当即就任命他出任岭南西道节度使,坐镇邕州。

  而当时的安南都护则是与蔡京同姓的蔡袭,他的幕僚樊绰,就是《蛮书》的作者。

  蔡袭出身于振武军,曾先后在名将刘沔、石雄麾下听命,参与过救援太和公主,驱逐回鹘乌介可汗的行动,孤身出使回鹘牙帐多次探听敌情,为刘沔和石雄的奇袭作战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情报基础,或许还曾跟年轻的朱邪赤心当过同僚。

  蔡袭对情报工作的重视和擅长,或许就是为什么后来他的幕僚樊绰能根据安南都护府的档案,整理出《蛮书》这样一篇包罗万象,写尽南诏风土人情,军政制度,地理形势的情报合集了。

  除此之外,河东地区后来爆发的平定刘氏昭义军乱、大中年间绵延不绝的党项叛乱、迎击吐蕃大相论恐热联合党项东侵等一系列战事中,蔡袭都曾随军立功,并积功转任湖南观察使,平定了大中末期湖南爆发的军乱。

  其早年事迹虽未见于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但全唐文中收录有由昭宗朝宰相李溪(李磎)撰写的《蔡袭传》,文中提及蔡袭其人的功勋在河东各镇的档案中均有记载,乃是一员智勇双全的猛将。

  (宣宗朝后期以来一直到唐亡,其间的许多英雄人物都因编纂史书时史料缺乏,未能在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独立成传,例如辛谠、杜慆、卢耽,甚至连后来在黄巢之乱期间影响力极大的宋威都没有传。)

  不得不说,在残害忠良这方面,我们的蔡京蔡节度比起后来的蔡京蔡太师可谓是难分轩轾,各有千秋。

  虽然跟蔡袭是同姓,但蔡京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同族可没有半点亲近,相反,他十分嫉妒蔡袭,认为对方抢夺了属于自己的功劳——因为蔡袭刚上任没多久,就带着三万戍卒成功稳定住了由前任安南都护李琢引发的安南乱局。

  而蔡京觉得这功劳本该是属于自己的,是自己提出了分治岭南东西这一建议,蔡袭只不过是窃取了属于他的功劳。

  为了阻止蔡袭继续立功动摇自己的地位,蔡京便主动上奏朝廷,声称“南蛮远遁,边疆无事,只是武夫邀功,擅启兵衅”,要求罢撤诸道派遣至安南戍边的防冬兵,削弱安南都护蔡袭的兵权。

  蔡袭据理力争,认为南诏只是稍稍退却,实力并未大损,随时可能会卷土重来,如果朝廷撤军,便是犯了和李琢一样的错误,还以血书上《十必死状》警告朝廷。

  但由于蔡京在朝中有宰相令狐绹等一众牛党官员助其声威,朝廷最终还是选择相信蔡京,撤走了安南境内的大部分防冬兵。

  安南都护蔡袭的兵权一被削弱,整个岭南西道便轮到蔡京一手遮天了。

  常年在朝任职的蔡京一到地方,就露出了贪婪凶残的真面目:

  其施政如纣王一样残暴,广设炮烙酷刑拷打蛮部首领,敲诈勒索其家财,其所辖全境上至军将刺史,下至军民百姓都恨不得生食其肉。

  邕州军民忍无可忍,起兵将蔡京驱逐,他逃到藤州,假传敕书,谎称朝廷下诏要讨伐邕州乱军,招募士兵去攻打邕州,打算夺回邕州报仇雪恨,结果他招募的新卒不敌邕州官健,被一战击溃。

  回不去邕州,蔡京又想投奔桂州,但是桂州军民也早就怨恨他,当然也是闭门不纳。

  在岭南人心尽丧,走投无路的蔡京,其倒行逆施之举很快也传到了长安,懿宗李漼得知后大怒,直接将蔡京贬至崖州,结果蔡京又拖拖拉拉不愿去,进一步激怒了懿宗,成功享受到了内养赐死待遇,在零陵县被赐自杀,结束了他传奇但耻辱的一生。

  蔡京死后,朝廷命令桂管观察使郑遇接替为西道节度使,但蔡京留下的烂摊子已经无可挽回。

  厉兵秣马一年的南诏在十一月再次举国出击,而朝廷的防冬兵根本来不及回到前线,安南全境兵马不足一万,被南诏十五万大军团团包围,蔡袭再是智勇双全,遇到此种绝境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得将兵力集中起来,退保海路门户海门镇和安南首府交趾城这两座核心城市。

  在围城战期间,为了拖延时间等待援军,蔡袭还命令幕僚樊绰书写南诏前代骠信异牟寻与唐朝订盟的《誓文》数份,将之用车弩射入敌营,但南诏大将杨思缙无动于衷,依旧全力猛攻。

  敌众我寡,岭西内乱,援军无望,坚守两月之后,咸通四年二月七日,交趾城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沦陷了。

  在城陷之前,蔡袭先将监军使送上船,自己亲领所剩无几的兵马断后,希望能尽可能救走更多城中百姓撤往海门。

  结果贪生怕死的北司监军上船之后,直接强令船上军士不等蔡袭带领军民百姓撤上船,擅自开船离开,为了防止南诏追击还故意放火焚烧了码头上其余的船只,导致蔡袭在岸上彻底沦为一支孤军。

  值此绝境,蔡袭在冷静地分析过局势后,命令幕僚樊绰携带自己的印信和整理所得有关南诏的珍贵情报资料跳水逃生,给朝廷日后收复安南保留胜机,自己会率领士卒在岸上为他争取时间。

  在樊绰跳水离开后,蔡袭率残兵与百倍于己的南诏军队血战至只剩自己最后一人,为了不被南诏俘虏,身中数十箭,气力耗尽的蔡袭最后选择跳水自尽。

  在蔡袭殉国之后,另一支由都虞侯元惟德率领的安南残军也成功突围到河边,亲眼目睹了都护蔡袭全军覆没,监军使焚烧船只独自逃生的场面。

  心知后路断绝的元惟德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率领着剩余的士兵杀了个回马枪,从东罗门杀进已然沦为人间炼狱的交趾城,一连斩杀了两千多名南诏士兵。

  唐军一直在城中抵抗至入夜,南诏主将杨思缙见唐军抵抗实在顽强,便亲率甲骑和负排精锐亲军前来,筋疲力尽的元惟德所部至此也全部殉国。

  南诏攻破交趾后大肆屠城洗劫,城中死者约十五万,安南都护府至此全境沦陷,得而复失,直到咸通七年高骈集结防冬兵、岭南五管所有机动兵力组建行营南征,方才收复,蔡袭拼命保留下的情报被樊绰编成《蛮书》,为唐军的反攻提供了极大帮助。

  ……

  以下内容摘录自《蛮书》卷四,描述了交趾城陷落之日唐军将士的最后一战:

  咸通四年正月二十三日,蔡袭城上以车弩射得望苴子二百人,马三十余匹。二月七日城陷,及臣本使蔡袭在左膊中箭,元从已尽。

  臣右腕中箭,携印浮水渡江。荆南、江西、鄂、岳、襄州将健约四百余人,携陌刀,骑马突到城东水际。

  荆南都虞候元惟德、管都头谭可言、江西军判官传门谓将士曰:“诸儿郎等,水次无船,入水必死。与诸兄弟每一个人杀得两蛮贼,我辈亦得便宜。”

  遂相率入东罗城,拥门里,一边排长刀,一边排长马,突其蛮贼,从城外水次骑马入门,悉无备敌。

  臣见僧无碍说云,此日午前旋杀贼并马,仅二三千贼,马三百来匹。蛮贼杨思缙在子城内一更时始知,出救。

  翌日,以马肉分俵十二营贼众。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