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气候导致本年度粮食减产的预测,还没有送回到贝尔格莱德,主要是还没有编完。
不过提升国家储备粮份额,有助于削弱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为代表的地方自治派,这个理由对于兰科维奇已经足够了。
农业问题对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大问题,现代国家哪有不重视粮食安全的,只不过阿拉伯那些沙漠国家,就算是重视也是客观条件所限,属于是非战之罪。
因此在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国,农业普遍疲软的情况下,如果南斯拉夫的农业能够出现比较效应,至少比其他东欧国家强,就可以作为兰科维奇执政头一年的丰功伟绩。
比起工业进步,农业还存在一年见效的可能,考虑到这点,弗拉季觉得于情于理都应该以农业为切入点。
南斯拉夫的粮食产量是可以轻易做出成绩的,这是因为基数太低了,和邻国罗马尼亚相比,南斯拉夫的粮食产量只有罗马尼亚的三分之一,要知道两国的人口大致相等,比起罗马尼亚人均一吨的粮食相比,南斯拉夫的人均粮食只有三百公斤。
这简直堪比印度,再努努力就可以和战乱国家相提并论了,但南斯拉夫并不缺乏粮食,南斯拉夫是种植经济作物进口粮食这么一个模式。
其实这个模式,很多落后国家都采用,当中最为反面的典型,就是中美洲的香蕉共和国们,为美国提供可口的水果,自己饿的前胸贴后背。
进口粮食也消耗南斯拉夫的大量外汇,弗拉季认为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改变,才能够从财政和粮食安全两个领域,让巴卡里奇等人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你到底是怎么想的。”等到兰科维奇回家,弗拉季丝毫不客气的要求总统阁下的鼎力支持。
兰科维奇眼见着已经充分暴露野心的妻子,沉吟了一下,在弗拉季晴转多云的脸色下做出回答,“我同意,从财政和粮食安全上遏制克罗地亚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经济学博士的专业性展现无疑。”
仿佛一切都是这么的顺理成章,好像自然而然的发生,这就体现出来了专业的重要性。
如果谢瓦迪科不是有能够让各行业专业人士背书的客观条件,单独是自己上来自说自话,肯定会被当做是耳旁风。
这是母子二人的共同胜利,未来心连心的母子二人,必然要一步步的、全面的、彻底的掌控南斯拉夫的方方面面。
远在莫斯科的谢瓦迪科,在本周末和保加利亚同学巴拉科夫,前往卢蒙巴大学附近的百货大楼购物,经过这段时间的初步摸索,谢瓦迪科已经可以确定,苏联在日用品方面乏善可陈,供应量倒是没问题,多样性就别说了。
导致他没发现有什么可用的,但多走走总是又发现,他还是发现了苏联的一个特产皮草。
皮草在冷战末期还成为了美国和苏联贸易封锁的一部分,因为苏联是一个皮草强国,出口的皮草受到全世界的广泛欢迎,美国从动物保护领域发起了对苏联皮草的抵制,认为用动物毛皮做衣服不道德。
跟着谢瓦迪科进入百货大楼的巴拉科夫,对这位同学的消费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比起很多勤工俭学,依靠苏联奖学金生活的同学来说,谢瓦迪科给这些同学的印象仿佛来自另外一个世界。
如果说资本主义有什么具象化的形象,那么毫无疑问,同学们眼中的谢瓦迪科就是。
“谢瓦,学校安排的经济学课程,你有答案没有。”巴拉科夫对逛街没什么兴趣,不得不没话找话。
“没有,学校的经济学和南斯拉夫的适用性不匹配,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领域,是实行市场经济原则。”谢瓦迪科实话实说,南斯拉夫当然也存在计划经济,不过集中于几个特定的领域,尤其是军工业。
因此在卢蒙巴大学的学习课程,很多无法应用在南斯拉夫,苏联的这一套计划经济体系,最适用的是苏联。
“你们国家和我们相比格格不入。”巴拉科夫没有去过南斯拉夫,对市场经济的印象仅存在于书本课程当中,“不过,我想既然兄弟国家都实行计划经济,南斯拉夫难道不觉得孤单么?”
“也许?未来还会有兄弟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谢瓦迪科听清楚了巴拉科夫的言外之意,但是却并不担心。
南斯拉夫一定意义上是东方大国效仿的榜样,在不同的历史时间段,兰科维奇可以是南斯拉夫特务集团的重要成员,也可以是学习的榜样。
在开放初期,东方大国为了改变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发展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先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施工人自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农业领域也踏入到快速发展轨道,这引起了东方大国的高度关注。
而此时东方大国对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性质的认同也消除了对其经济发展经验学习借鉴的顾虑,多个访问团相继前往参观考察。
之所以在后来的历史上没留下什么痕迹,这是因为南斯拉夫解体了,不然的话,不可能有什么学习新加坡的说法,东方大国一定会说参照了一个同样政治体制的国家,来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法性。
而不是选择一个鼻屎大的马六甲小国,谈什么新加坡模式。
谢瓦迪科一边回答了巴拉科夫的问题,同时找到了皮草的位置开始挑选,最终选择了大众认可的黑色女士裘皮大衣。
大方的程度让巴拉科夫瞠目结舌,忍不住问道,“你不会是给班长买的吧?你问她什么地方有卖皮草,然后就专门过来了。”
“我是给国内的女朋友买的。至于班长,我本人非常尊重她的专业性。”谢瓦迪科板着脸回答道,他对达维诺娃已经打定主意要敬而远之,本身处在流放当中的他,可犯不起错误。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经济学权威,第一夫人弗拉季,正在就农业上的大动作进行准备,她首先来到了南斯拉夫在农业生产上的最大企业,贝科倍农业联合体,具有小农经济无法比拟的生产能力,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性。
作为社会所有制的联合企业,担负着组织和带领个体农民,使农民自愿地同企业进行联合劳动,以提高生产、增加收益,使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