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灌输者

第三十四章 灌输者

  1916年的最后一个月,浮士德带着一个排的士兵,携带全部登山装备,所有人都穿着作战服套着滑雪板,爬上了托瑞那山脊陡峭的斜坡,这里的海拔约为1800米,站在山脊上,一侧是国王湖,另外一侧就是奥地利的萨尔察赫山谷。

  考虑到山地部队的特殊作战环境,山地部队很少以营以上的规模在山区作战。

  德国的山地猎兵部队,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惯常以连排为单位,配备了轻机枪及迫击炮等支援武器的小部队,要比大部队具有更好的战术灵活性,也可以更容易避免雪崩和泥石流一类的危险。

  不过大德意志营要做的训练,那就是要在战役行动里保持至少营团级的行动规模,部队需要悄无声息,在极短时间内让一整个营、一整个团的猎兵穿山越岭,横穿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峰。

  大德意志营的山地工兵可以将堵塞道路的落石用炸药清除,或是在山区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搭建跨越沟壑的绳桥,在山区的急流中搭建浮桥。

  医务兵要知道如何使用特制的山区用担架,这种担架可以确保伤员被安全地沿着峭壁缓慢下送。

  根据舍尔纳的山区经验,医务兵还要知道如何处理冻伤、暂时性雪盲症、绳子造成的擦伤以及其他一些在登山中常见的伤病。

  炮兵部队的成员们,除了要学习正常的火炮瞄准、射击技能之外,还要训练快速组装和拆解他们使用的火炮,此外,他们还得学习利用山区地形构筑隐蔽又射界良好的火炮阵地,以及在山地中如何定位和校正炮火。

  对于缺少重装备火力的大德意志营来讲,射击准确的炮火,一定程度上才能弥补重火力的不足。

  一发正中目标的七十五毫米小口径炮弹,远比十发射失的二百毫米榴弹重炮,更有效果。

  浮士德轻松的靠在滑雪杆上,其他士兵则都已经气喘吁吁,大家享受着短暂的休息时间,身上风雪外套的风帽压在头上的短布山地帽上。

  周围的环境一片雪白,除非浮士德这样视力,不然一般人只能辨别出机步枪的反射光泽,为了保护双眼,浮士德还提出,要给大德意志营的士兵每人都配上一副铝架的浅蓝色墨镜。

  铝这种东西,放在普法战争那个年代,还是非常珍贵的金属,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拿铝做餐具,在当时人看来就特别的奢侈,但随着德国化工业的崛起,铝在近几十年来价格暴跌,已经成了平民可以随意使用的一种金属。

  浮士德摘下帽子,经过几周的高山野外训练,帽子遮挡的发际额头白色皮肤,跟脸上的深褐色皮肤,已经形成明显的反差,由于时间紧迫,大德意志营采取了特别斯巴达的训练表,全连士兵晨曦时起床,在雪地洗漱,做体操,吃早饭,然后开始练习滑雪课程和高山绳降。

  山上的风一刻不停的刮着,导致山脊上的雪特别坚硬,还结了冰,一旦失足跌落,即便不死,百分之百也会残疾。

  以大德意志营这么严格紧张的训练进度,本来隆美尔都觉得训练过程里就是出现上百人因伤退伍,都不奇怪。

  可结果,大德意志营在整个紧张的训练过程里,竟然没有出现任何一名伤员,更别说死人。

  不奇怪,这自然又是浮士德的功劳,有他这么一个“雅利安超人”在,你想故意摔下山去都很难,就是真摔下去,浮士德也能用登山缆绳就把人又给救回来。

  本来大德意志营的士兵们,很多就是因为仰慕“圣康坦齐格飞”才申请来到这支部队,经过这几周来的高山训练,不少人又受了浮士德的恩惠,夸张点来讲,说是受浮士德救命之恩也不奇怪。

  浮士德在部队里的威望,受到的尊敬,自然是与日俱增。

  做登山训练的时候,浮士德还要求士兵们都背上负重。

  所有士兵都在山下的村子里,用帆布背包装满四十斤重的土豆,这样攀爬时候可以适应负重,登顶过程里,还可以给住在山上的居民送些食物。

  遇到有人实在爬不动的时候,浮士德就靠近士兵说:“坚持住,士兵,你能做到的!把你的步枪给我,把负重给我,我帮你扛一会儿,我很快就会回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行军训练有时会延续到夜间,部队在阿尔卑斯山的星光下穿过一个个宁静的山村,跨越结霜的山野,穿越高山浓雾,趟过掩着积雪的碎石坡,用绳索做桥跳过山涧……

  红色的晨光照耀着德军士兵进行高山攀爬训练,结束以后先进行一次下山跑,然后就是射击训练,射击训练中最重要的项目是机枪移位。

  机枪移位训练是隆美尔和凯塞林提出并设计的,浮士德起初都觉得这训练很离谱,看起来很像是那种无脑特种兵小说的幻想,可是鉴于隆美尔、凯塞林两人的业务能力,浮士德还是选择相信。

  士兵们要把轻机枪夹在一种船样的三人雪橇上,两人在前,机枪手在后,这样形成一个滑雪的移动机枪组,看起来,还真和春秋战国时的战车兵很相似。

  开始出发以后,部队长官,如班长、排长,冲在最前面,机枪组紧跟其后,其他的猎兵再尾随其后,滑雪步调要统一,这样才能保证部队的最快移速。

  因为浮士德对旧帝国的军队、资产阶级国家的军队,经常保持着一种类似于中国KMT军队的想象,所以自然第一印象都会联想到这类旧军队里的阶级压迫。

  很明显,德军跟浮士德的想象并不完全相同,德军军官还是有着身先士卒的勇气,哪怕是贵族出身、性格又特别傲慢的埃普上校,专业能力也非常合格。

  只是浮士德专门想了办法调开埃普上校,好方便他独揽大权,要不然,即便是埃普上校这种门阀望族出身的军官,一般也应该来亲自带队参加高山野地集训。

  而且,因为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时代被法军打败的非常彻底,所以后来沙恩霍斯特实行军事改革的时候,就在很多地方模仿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共和法军,破除了贵族和平民、军官和士兵间的许多差别待遇。

  到了今天,德国军队虽然是一支属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军国主义帝制军队,可它的专业程度却是世界第一,军队内部,军官和士兵的关系,也比欧洲大部分国家要好很多。

  当然,德皇陆军不是一支红色革命军,它内部的官、兵平等,是跟英国、俄国相比来说比较平等,比起美国、法国,平等优势就都不明显了,更遑论是与真正的革命军相比。

  入夜时分,所有士兵都会围着篝火休息,众人席地而坐,一同唱歌,或者倾听哪个有文化的士兵背诵诗词,浮士德则最喜欢站在篝火前,向大德意志营的士兵们灌输他的理念。

  护国革命,革命救国。

  “我们不是厌战者,我们不是失败主义者,我们不想看到德国的战败,可是从莱茵河到阿尔卑斯山,总参统帅愚不可及,柏林的银行家只把士兵的尸骨当做交易所账簿上的数字!”

  “看看你们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它能喂饱慕尼黑贫民窟里哭泣的婴儿吗?摸摸你们磨破的军装口袋——那里装得下容克地主抢走的最后一袋黑麦吗?维也纳的皇帝还在用金盘子吃鹿肉,柏林的军火商数着沾血的马克发笑,而我们的母亲正在用炮弹壳煮土豆汤!”

  “有人问,宣扬革命,是不是给前线添乱?不,我们的革命,就是要铲除德意志的蛀虫,铲除那些真正给前线添乱的贵族门阀和无良资本家……”

  阿尔卑斯的高山,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事实上成了以冰雪作墙的修道院。

  在这里,浮士德不管乱说什么话,也没有宪兵会来干预,而士兵们处在这个独特的封闭环境里,也更容易接受浮士德这些无比激烈的思想和话语。

  大家早就习惯了接受浮士德的帮助和智慧,所以也很容易习惯接受浮士德灌输的国社党思想。

字号 A+ A- 16
白色 粉色 绿色 黄色 夜间